《民法典》明确指出,处理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原则,不得过度处理。
距离央视“3·15”晚会曝光人脸识别摄像头滥用乱象、损害消费者个人信息安全已半个多月,《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苏州、无锡、深圳等多地的监管机构纷纷行动,部分涉事主体被立案调查,与此同时,国内对人脸信息保护的立法执法逐步严格,行业标准和自律组织呼之欲出,这对推动人脸识别技术应用的合规性、规范优化人工智能(AI)领域营商环境起到重要作用。
人脸识别监管趋向严格,社会公众的信息安全意识逐步提高,是否会对AI公司的发展及其在资本市场的估值造成严重影响?针对这一问题,近日来,本报记者通过采访投资圈、法律界、创业者等多方相关人士了解到,短期内部分围绕“AI+零售”场景的企业或受到影响,对AI技术应用合规性的检查乃至“矫正”会增加,但对整个AI行业的股权投融资等实质影响不大。
商业零售成“重灾区”
人脸识别,它并非只是一个或几个摄像头,而是一套系统,摄像头是硬件设备,还有配套的软件应用,背后匹配的则是数据分析能力,往往是用来“控制”客户的消费指向。
央视“3·15”晚会曝光了科勒卫浴、宝马汽车、女装品牌Max-Mara的线下门店安装了人脸识别设备,该设备的软硬件能够在消费者“无感”情况下自动抓取、识别、存储人脸信息。一石激起商业零售业界的千层浪。不仅被点名的科勒、宝马、MaxMara紧急发声“拆除”设备,而且设备提供方——万店掌、悠络客、雅量、瑞为四家厂商的其他客户纷纷公开“澄清”,声称摄像头仅做安全之用,包括星巴克、喜茶、名创优品、良品铺子等知名零售品牌也牵涉其中。
截止到目前,万店掌已被苏州检察机关立案公益诉讼并展开调查;雅量也收到了广州市白云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执法检查的通知。而悠络客、瑞为表示内部进行专项自查;记者就自查进展以及业务是否涉及被调查等问题进一步采访相关企业负责人,截止到发稿前并未得到回复。一名在北京负责悠络客产品销售的人员表示,该公司总部在上海,目前在北京市并没有开展人脸识别智慧门店,只有普通安防和智慧巡店。
从事零售行业十多年的李伟告诉记者,说到人脸识别,它并非只是一个或几个摄像头,而是一套系统,摄像头是硬件设备,还有配套的软件应用,背后匹配的则是数据分析能力,往往是用来“控制”客户的消费指向。因此,可以看到,大型购物商场这种线下的商业零售场景成为“重灾区”,消费者很多时候真的是“逛个街就把脸丢了”,一些新型品牌有时为了在融资中讲个“好故事”,会强调自己的AI营销能力。而传统的汽车4S店、售楼处更为严重,因为它单笔消费额非常大,几十万、上百万甚至几百万元,而且涉及内部绩效管理体系——客户是谁带来的、订单是谁谈成的。
从成本来看,李伟透露,价格不一,但像一个普通小门店,如果安装一套人脸识别系统,约两三万元,而非人脸识别的摄像系统,只需花几千元。这也是为什么被曝光出问题的都是知名品牌企业,而不是小门店。
北京云嘉律师事务所律师、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赵占领指出,购物商场、门店里安装人脸识别摄像头,明显违反了个人信息保护的法规,一是没有明确告知用户,且没有经过用户的同意授权,另一方面,即使店面张贴了告示、用户默认同意,它还是违反了“必要”原则,也就是说,店面收集个人信息和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要有一定关系,否则的话,这些零售门店显然并不是必须要采用人脸识别方式的场景。
自2021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民法典》明确指出,处理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原则,不得过度处理。而2020年10月全国人大公布的《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对公共场所安装图像采集、个人身份识别设备的要求限制,目前该草案还在推进落地过程中。而天津、杭州等地对部分主体使用人脸采集也做了明确限制。3月18日,深圳市人大也传出消息拟对公共场所摄像头立法。
就在前不久,中国信通院云计算与数据研究所倡议发起了成立“可信人脸识别守护计划”,以期通过标准制定、测试评估、行业自律等手段促进产业健康发展,为人脸识别技术和应用“正名”。
AI投资热情不减
自2011年至2021年3月,国内人工智能领域相关投融资事件达10314起,披露的投融资总额高达24393亿元,其中去年AI相关的投融资事件达1383起。
人脸识别监管趋向严格,社会公众的信息安全意识逐步提高,是否会对AI公司在投融资市场造成影响呢?
星瀚资本创始合伙人杨歌认为,肯定会有影响,至于是短期效应,还是“蝴蝶效应”导致中长周期的影响还不好说。不过要注意的一点是,这是一个合规性、网络信息安全的问题,并不涉及技术门槛的问题,跟底层技术没有直接关系。应用层面部分公司操作不合规的现象会得到改善。
百联咨询创始人庄帅则指出,整个“AI+零售”的产业很大,目前来看没有特别实质性的影响。人脸安全和隐私保护会因为法律进步、社会关注度等因素而大大提升,这反而会促进人脸识别技术的发展。
创投服务平台IT桔子数据显示,截止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