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念有余】
隔岸观火式的解读好像推测严密,抓住片言只语,其实和事实相去甚远。
在一线城市工作的记者马金瑜自述被家暴后,又在网络上被社暴,那些聪明的文字工作者一个字一个字地抠她文章里矛盾之处,自以为发现了大问题,将她描述成撒谎精、骗子和不值得同情的人,这么多人在教马金瑜做人,那么多人要引马金瑜为鉴,丝毫没看到怜悯之心、共情能力,和对这个世界更贴近的理解。
马金瑜在新疆沙湾柳毛湾的一个团场长大。她大学毕业后回到新疆工作,后来又到北京、广州的媒体工作,都表现出色,是记者中的佼佼者。
马金瑜走南闯北,她是个调查记者,善于做人物报道,她能很快抓住人物精髓,写出闪闪发光的文字,她足迹踏遍了偏远角落,和各色人等打交道,她善于观察环境,理解人心的曲折。
作为调查记者面对这些人时,马金瑜都是旁观者,她可以随时抽离出去,但是婚姻关系一旦建立,作为妻子的她抽离出来并不容易。
记者隐身在报道之后。2010年,32岁的马金瑜赴青海贵德县采访,遇到当地养蜂人谢德成,47天内闪婚,并前往贵德县生活。这种高光下的生活状态,其实文字工作者并不熟悉。
《星际穿越》里反复吟哦,“不要温和地走进那良夜”。马金瑜过分温柔的走进了那片草原。她不知道她面临的是什么。那一刹那间肯能她的确觉得属于她的爱情来了吧,即使是朋友也并不理解她的做法,等到爱情破产之后,孩子又大了,家暴之后,她没报警,没及时带着三个孩子逃离。
或者她还想挽回,还想维持呢?分析者从她此前接受采访秀恩爱,来看出她的分裂,或者是作秀。争执是真,恩爱是真,家暴也是真,这些东西可以并存,人们总是在不同场合下唤醒不同记忆。时隔多年后,她选择将这一段记忆发给债主,想给一个交代,这没什么不妥,也不是新闻报道,为什么要贴上证据呢?
她自己爱情失败,鼓励学生们相信爱情,这被描述为邪恶。难道自己的爱失败了,就不允许有爱的能力?就不允许向往爱情?谁规定只有婚姻美满者,才有资格说相信爱情。
她之前接受采访称老公为扎西,扎西被称为藏化的汉族人,并不确切,扎西父亲是汉族人,母亲是藏族人,长期在藏地生活,如果他有一个藏族名字,并选择藏民生活方式,那很可能就是日常称谓,等到有矛盾了,牵涉到民族问题了,又要用汉族名字。好像事事都可以反转,哪儿有那么多反转。
不少人分析出马金瑜本人是为了出名为了还债,这个分析也过于简单。
马金瑜对金钱不敏感。她采访时,面对穷人很容易产生同情,很容易陷入到对方的情绪中去,经常给对方钱。
但她却无法好好照顾自己,在北京工作多年,她外出采访还要借照相机,在接受故事FM采访后,还要向对方借录音笔。这些都是记者比较简单的行头。
她换工作颇为频繁,这样很难安定下来,很难攒下来钱,到青海生活更是如此。有一段时间她穿梭在北京和青海,这些花费也不小。
她连自己生活都不能照顾好,不会算账,在商业思维缺失的草原上经商就是一场灾难。
令人费解的是,到青海之后,她逐渐选择和以前的部分朋友断去联系,未必是因为债务原因。她似乎想做出切割,这也看出她在处理人际关系上的缺失。
她在文章中没有惩戒扎西的意思,只是倾诉,这个倾诉后,希望她甩掉包袱,得到解脱,但她没满足女权主义者的想法,她好像又让一二线城市的聪明人丢脸,总之各种不讨好。
上天给了她写作才能,给了她用文字温暖慰藉他人的才能,但在人生规划、处理人际关系和理财上,她表现得并不出色。
隔岸观火式的解读好像推测严密,抓住片言只语,其实和事实相去甚远,但能很快占领心智。希望网络上针对马金瑜的社暴,能够平息。
(作者系证券时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