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采宜的"两光论"违背常识
时间:2021-01-15 00:00:00来自:证券时报字号:T  T

【口舌之勇】

民间的适度储蓄,有利于提高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抗风险的能力,本来是好事,这也是经济发展的常识和基本规律之一。

种业专家刘石先生是我的老朋友(我是报纸编辑,经常向他约稿,彼此算是文友),以理性和冷静见长。最近两天,他微信圈的画风突然“激烈”起来:他连发了16条帖子,调侃、批评一位叫林采宜的经济学家,认为她言论不靠谱,配不上经济学家的头衔。印象中,我很少见到刘石先生如此密集地以“连珠炮”的方式批评某人某语,于是上网检索了一番。这才知道,林采宜因为自己数日前发表的劲爆言论引发公众争议,变成新晋网红了。

林采宜,女,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曾先后担任国泰君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华安基金首席经济学家。现为复旦大学兼职教授、上海新金融研究院特邀专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在中国资本圈,林采宜颇有名气。

2021年1月9日,在第九届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上,林采宜说:“内循环不是无源之水,内循环本来就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前两年我就说过,把钱花光,为国争光。爱国主义怎么爱呢?很简单,花钱就是最好的爱国方式。现在到了内循环这个概念上来说,我还是那个观点,只要消费能够强劲增长,中国经济在未来的动力就会源源不断。”正是这段话中的“把钱花光,为国争光”——可简称为“两光论”,让林采宜卷入争议的漩涡。

乍一看,很难相信这段违背常识,甚至有点荒谬的话,竟然出自一位著名经济学家之口。为了防止以讹传讹,我特地从网上检索到林采宜发言的视频,逐字逐句地核实,上文引用的,的确是林采宜本人的原话。

简单分析一下,林采宜的上述观点中,“内循环不是无源之水,内循环本来就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和“只要消费能够强劲增长,中国经济在未来它的动力就会源源不断”这两个判断,当然是正确的。但是,“把钱花光,为国争光”和“花钱就是最好的爱国方式”这两个观点显然站不住脚。

“把钱花光,为国争光”的“两光论”的优点是对仗工整,过目难忘,朗朗上口。缺点在于分寸失当,夸张得扭曲变形,甚至走火入魔了。“两光论”的本意是鼓励老百姓花钱消费,但是再怎么花钱,总得留点储蓄以备急用或防不测吧,岂能“花光”了之?别说是收入不高的普罗大众,即便是很有钱的富豪,也不可能因为当期消费而把手中所有的钱都花光。这是生活常识,食人间烟火者都应该懂,食中国烟火者尤其应该懂。另外,从国家经济长远健康发展的角度看,民间的适度储蓄,有利于提高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抗风险的能力,本来是好事,这也是经济发展的常识和基本规律之一。对此,作为经济学博士的林采宜难道不知道?

“花钱就是最好的爱国方式”是对“两光论”的补充和发挥,它的毛病至少有两个:一是过于煽情,二是搞道德绑架。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不要老是纠结在一起,要各守边界才好;经济学家的角色和政治教导员的角色也要分开,否则就麻烦了。

根据林采宜自己的表述,“两光论”前两年她就已经说过,可见不是口误。经验告诉我们,在论坛这种依赖口头表达的场合,演讲者为了给听众提神,同时也为了让自己的观点富有冲击力,常有发明“金句”的冲动与表现欲,甚至不惜说一些“雷人雷语”,如此一来,风头倒是出了,却失去了理性发言者应有的严谨与审慎。林采宜发表“两光论”,不排除有这种可能性。但不管怎样,经济学家在公众论坛上讲这种大失水准的话,终究是不应该。

我在报纸上读过林采宜的财经专栏文章,总体感觉是,这些专栏文章观点鲜明,文字生动简练,可读性好,有一股诸多财经文章难得一见的文雅之气。如果不是核实无疑,我很难将写财经专栏文章的林采宜和发表“两光论”的林采宜划上等号。

最后,回到国民消费与提振内需这个问题上,饶舌两句。为什么中国的国民消费不够旺盛,对内需的提振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主要原因有三点:其一,国民收入在国民创造的财富总量中占比偏低,国民收入有待提高;其二,住房、教育、医疗等方面的费用太高,挤占了老百姓在其他方面的消费能力,老百姓不是不愿意消费,而是不敢放心大胆地消费;其三,社会财富分配不公,贫富两极分化,畸形的分配结构抑制了国民整体消费力的充分释放。内循环要真正循环起来且循环得好,必须在这三点上做文章。这才是亟待经济学家们献策破解的真问题。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