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见领袖|东北亚经济研究院
东北经济的历史与新生(第五讲)
本文作者:王洪章(东北亚经济研究院院长、中国建设银行原董事长)
从国家2003年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以来,已有17年了。对东北经济振兴的看法有正面,也有负面,有的时候负面还大于正面。有的文章把东北比作俄罗斯的远东,认为世界上以资源为基础的工业城市(地区)都是从兴盛走向衰败,比如:英国的伯明翰地区、德国的鲁尔地区、美国东北部的匹兹堡等。这些文章认为东北作为以煤铁资源为优势的老工业基地,也必然从兴盛走向衰落。
我觉得这个判断是错误的。虽然东北老工业基地与历史上一些曾经辉煌,但资源枯竭以后出现产业转型痛苦的其他国际城市(地区)一样,同属于“锈色地带”,但东北地区的产业结构、科技水平、社会环境等,其繁荣程度远远强于上述这些从兴盛走向衰落的地区。而且上述以资源为基础的工业城市,通过转型,现在看大多数都成功了。所以东北与其他国外城市有相同点,但更多的是不同点。不同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东北地区的重工业体系相对完整,而且工业门类也比较齐全,东北工业的配套能力也很强,不仅仅是以自然资源作为唯一的传统资源的城市。
第二,资源仍有较大优势。有些资源现在仍然存在,并没有枯竭,到现在,有些矿产资源的储量仍然居于全国的前列,像农业、森林面积等,在全国仍然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第三,教育事业发展水平、科技力量从现在看东北仍然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目前,东北三省有高等院校258所,占全国的9.7%;研究与开发机构,东北有410个;国有企事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有197万人,占全国6.6%。这些比例高于东北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例,特别是一些基础工业,像石油开采、石油化工、钢铁和有色金属冶炼、重型机械制造、发电设备制造、造船、汽车、机床制造等,这些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工业在全国仍然占据重要的地位。
第四,从交通运输看,东北也有优势,东北铁路的密度是全国平均密度的2.17倍。
这些优势以及改革开放40年东北在工业基础方面、在体制机制方面打下的基础,使东北的老工业基地也在不断地转型,在转型发展中保持了原有的一些优势,并呈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特别是国家实施东北振兴战略,在东北三省各级党委政府的努力下,在体制改革、机制建设、制度建设、结构调整等基础建设方面,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所以,在这些优势,而不是劣势的基础上,中央提出东北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我觉得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国家强力推动东北振兴,从2003年至今17年的时间,每年都提出新要求、新标准,逐步地提升东北振兴的层次。我理解有三个方面层次的提升:一是从老工业基地振兴到实现全面振兴,包括国企改革、产业布局、增长质量、营商环境、社会管理等方面;二是以东北振兴为机遇,从深化改革促进发展到全方位对外开放,完善产业链,在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中实现价值链区域化;三是从走出经济发展困境到建设成高水平经济发展区域,东北成为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基地,与全国同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基于这些基础和这些优势与成效,我们对下一步东北实现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进行了研究,在这里和大家做一些探讨。
一、要实施好转型发展
(一)应该把实体振兴和实体经济转型放在重要位置
因为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立身之本,也是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这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重要观点。从社会全面发展的角度看,实体经济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重要支柱。所以,东北的全面振兴要做好实体经济振兴以及实体经济转型发展这篇大文章。
1.传统优势工业的产业链延伸
因为东北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能够为与新型产业协同发展创造内在的需求动力,可以创造较大的市场空间,实体经济的优势发挥和转型,重点要放在延长优势产业的上下游产业链上,包括价值链、企业链、供应链和空间链这四个维度。
东北在产业链向高端延伸方面具有充分的空间。产业链的一个高端在上游,即科研开发与创新;另一个高端是下游,即市场消费升级和信息。而这上下游则是东北第一、二产业的短板,既然是短板,也说明这两方面发展空间比较大。所以,在产业链的延伸上,首先要把重点放在优势产业方面,包括延伸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生物制药、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等产业上下游链条。这些优势产业的产业链延伸了,可以极大地提升东北传统产业的优势,保持住长久的竞争力。
延长产业链,一方面要发挥好东北地区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企业研究开发力量,另一方面要主动对接国际上特别是东北亚各国的先进技术,加强科研和技术开发,掌握产业的核心技术,使优势的传统产业不断获得技术支持,把产业优势逐渐地转变为科技优势。另外要加强产业配套,尤其是在制造业、石油化工、钢铁、有色金属等矿产资源和基础工业,要以系统化的整体布局发展相关产业,注重业态调整和有效整合。
传统优势产业链在下游要瞄准消费市场,建立好消费网络和信息网络,提升服务标准、服务层次和服务质量,为产业链能够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