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冰川冻土”的融失
时间:2020-01-15 00:00:00来自:证券时报字号:T  T

【缘木求鱼】

冻土的融失反映的是一些大系统的变化,这也正是人们看到这融失现象马上就格外警惕的根本原因。

无论是冰川还是冻土,不但对地球的气候系统、环境系统、生态系统等都足够重要,而且也是这些系统发生变化——哪怕是不易为人察觉的微小变化——时,最为敏感的标识之一。

因此,对人类和人类社会而言,冰川和冻土实在极重要,相关的研究是一门很严肃的学问,也是人类构建的整个科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正因为足够重要吧,中国还有一本名曰《冰川冻土》的科学期刊。据说,在相关研究领域,这份期刊的地位极高,最具权威性;据说,搞相关研究的专家、学者,都以能把研究成果发布在这份期刊上为荣。

这些“据说”,也是有实事支持的。比如啊,大约去年上半年,山东有个叫王照波的“主要从事地质矿产研究与教学工作”的专家,为了“山东蒙山冰川遗迹说”是否成立,和《冰川冻土》邀请的审稿专家,来来往往“苦战”了好几个回合。山东蒙山拦马墙等处的地貌是否属于冰川遗迹,前者说是,后者说否,谁手中握了真理,这是“科学”的事,外行实在不好张嘴置评,但在双方“交战”的过程中,有些有趣的现象,围观者倒还可以议论。

按照王照波的说法,《冰川冻土》始终拒绝发表其相关的研究成果,不给他说话的机会,却为质疑他的研究的文章大开绿灯,致使其“被该杂志邀请的四位审稿专家打得跟筛子孔似的”,“心里留下了巨大的阴影”。顺着他的指摘看,这本科学期刊肯定就是“一言堂”无疑。按照反对方的说法,王照波的“冰川遗迹说”,从研究的出发点就动机不纯,就是为了搞“旅游、开发”,而且在“研究”的过程中,也多有不科学之处。

按说为了真理而争论,是人类最可宝贵的品质之一,大家坐在一起,摆摆事实、讲讲道理,于真理的最终取得,肯定助益多多。作为相关领域最权威的期刊,《冰川冻土》理应为争论的双方提供一个“标准”平台,让双方同时发声才好;一方无法发声,另一方滔滔不绝,显然算不得争论,于一个公认的“科学平台”而言,似乎就有些背离了科学的本能要求。

在这不太对等的“争论”中,王照波很委屈,倒也情有可原;而让其更委屈的,大约是来自《冰川冻土》邀请的审稿专家的指斥、也是对其研究的“盖棺论定”——“‘徒增混乱’的非学术语言都可以堂而皇之的(地)进入学术殿堂”云云。审稿专家指斥得有无道理,“棺材”里装的是活人还是死尸,外行人确实不好判断,不过,依了最普通不过的人生经验,类似的语气和态度代表了什么,倒是让人并不陌生;而大致可以肯定的是,这样的语气和态度,于科学的争论和真理的彰显,实在没什么好处。

现实很会捉弄人。“非学术语言”不可以“堂而皇之的(地)进入学术殿堂”的指斥言犹在耳,“夸师娘”的“赞歌”就遽然轰鸣着从天边滚滚而来,不知把守“学术殿堂”之门的“守护神”们会作何反应,试着揣测揣测,反应似乎也无非默默。也是,“门神”们能说什么呢?一是“赞歌”(无论是“词曲”还是唱功)实在不雅,但凡会写几个字且有点儿羞耻之心者,此时最有涵养的表现,估计就是不吱声了;二是对“赞歌”无论臧否,都可能引出不小的后遗症,为明哲保身计,也只能默不作声。

如此看来,别管是去年的“喋喋不休”,还是此时的默不作声,导致的最终效果,都是面对问题,争论不起来,这对真理的取得,伤害实在不小。一份极“冷僻”的科学杂志,能引出这些是非来,多多少少还是能说明一些问题的。正如冰川的退缩、冻土的融失,反映的都是一些大系统的变化,这也正是人们看到这种退缩、融失现象马上就格外警惕的根本原因。“冰川冻土”领域如此,别的什么地方大约也一样。

(作者系证券时报记者)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