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司治理水平呈逐年上升趋势
时间:2019-07-24 00:00:00来自:经济参考报字号:T  T

近日,以“中国公司治理转型:数据时代新挑战”为主题的第十届公司治理国际研讨会于南开大学隆重召开。南开大学中国公司治理研究院院长李维安教授在会上发布了2019年中国上市公司治理指数。研究发现,中国上市公司治理水平在2003至2019年总体上不断提高,经历了2009年的回调,金融危机之后,趋于逐年上升态势,并在2019年达到新高63.19,但较去年改善幅度有所放缓。

该指数评价体系从股东治理、董事会治理、监事会治理、经理层治理、信息披露和利益相关者治理六大维度对上市公司治理状况进行全方位诊断,通过发布评价报告,指出上市公司治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完善对策。

本次发布的中国上市公司治理指数评价样本量为3562家上市公司,其中主板1827家,中小企业板909家,创业板738家,金融业板块88家。

研究发现,中国公司治理存在以下八方面特征:

一是中国公司治理总体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但近年来治理改善幅度放缓,“天花板效应”显现,公司治理结构性指标趋同化特征明显,这是由当前治理模式所致。

二是混改企业中,“一股独大”改善明显、股权结构逐步优化,促使2019年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治理指数改善明显,印证了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逻辑。

三是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治理呈现出从沿海向内地递次提升,地区间不平衡性在减弱,地区间极差由3.34缩小为3.02。

四是经理层治理在六大治理维度中处于较低水平,说明经理层期权、股权等激励机制改革滞后,已成为改善治理、释放活力的瓶颈。

五是利益相关者治理指数下降,主要是监管处罚、债务和股权纠纷以及知识产权诉讼数量增加,导致的协调程度下降引起。

六是创业板和中小企业板公司信息披露指数下滑明显,致使创业板和中小企业板治理指数呈下降趋势。

七是金融机构治理水平回升较大,激励机制有所改善,但银行与非银、国有与民营机构之间仍存在着结构性差距。

八是传统与新型的治理风险交织存在,如股权质押、大数据背景下中小股东维权、海内外股东诉讼、制度落差引起的合规问题及风险。

针对中国公司治理中存在的问题,报告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第一,治理改革实践充分印证中国公司治理行政型向经济型转型的总逻辑,在当前行政-经济型治理“胶着期”,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等公司治理改革要坚持这一转型的大方向。

第二,适应资本市场开放的要求,要注意化解制度落差引起的规则矛盾,提供面向中外股东诉讼等维权机制,以防范和有效化解合规等治理风险。

第三,要发挥优秀治理的标杆作用,建议各地区监管部门引入公司治理评价体系,以区域和行业等分类评价推动公司治理建设,带动公司治理水平整体提升。

第四,当前实现混改效应的关键是激励机制到位,在推进建立适应现代公司发展要求的激励体系上不能再停滞摇摆,以真正构建公司治理的动力机制,放大混合所有制带来的改革红利。

第五,适应金融机构混业经营和监管的要求,建议制定完善一般金融机构的治理规则体系,以防范如金融控股集团引起的治理风险叠加等问题。

第六,适应大数据时代的要求,建议将新媒体平台导入信息披露、投票表决等治理机制中,通过降低治理成本,提高中小股东参与治理的便捷性与积极性。

第七,对新型企业(网络平台、AI企业、大数据企业等)的治理,建议规则先行,尽可能建立相应的顶层框架,以防范治理风险引发的系统性风险。

第八,落实绿色治理理念,构建绿色治理结构,开展上市公司绿色治理评价,推动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