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黄:进与出的不同逻辑
时间:2019-07-03 00:00:00来自:新浪财经字号:T  T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朱小黄

人们对事物的直接反应看起来是本能的或程式化的,但其背后的本质仍然是利益动力下的安排。只不过所依据的观念和由此而产生的逻辑不同,才会有不同的反应。即使是最本能的反应也是天择物竞的自我保护。同样一件事情,如果观念和逻辑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应对。经济生活中概不例外。

所以对任何事情都不必差强人意地给予道德抨击,优劣区分。分析原理与逻辑,观察结果,才能优化选择。

在经济生活中,目前主流社会有两种思想背景,一种是市场经济观,即主要由市场自发决定经济资源的配置,一种是经济政策观,即主要由政府统筹规划配置经济资源。前者的逻辑是承认世界的不确定性,相信市场无形之手的力量,在这种制度下等待事物的结果,无论好坏。后者的逻辑是追求事物的确定性,相信行政力量的理性和强大,在这种制度下引导事物出现好的结果。

举几个例子来分析:

人才流动的进与出。一些单位和地区,为了吸引人才,实施许多优惠政策,栽下梧桐树,只等凤凰来。这固然有用,但许多管理者持很深的政策配置观念,常常对人才外流持厌恶态度,往往加以行政限制。但以市场逻辑论,其实人才流入更多地决定于能不能不受限制的出去。跟市场贸易一样,交易必然是相互的流动。而政策充满不确定性,如果只进不出,则会预期不稳,令人望而却步。

高速公路的通与堵。人性是复杂而不确定的。所以市场的观念需要洞察人性对利益的敏感程度。前些年的一个黄金假期,习惯于行政权力配置资源的官员们为了假期高速公路的通畅,决定假期所有的高速公路暂停收费,以免收费站成为堵车的关卡。但政令一出,事与愿违,那个假期所有的高速公路都堵成了停车场。官员们忽略了取消收费是一个市场行为,背后的动因源于人的趋利性。由于免费,趋利的动力使大量的车涌上了高速路。好心制造了堵塞。

外汇的进与出。近年来随着外汇储备的波动,外汇头寸尤其是美元趋紧。于是外汇管理部门釆取一系列措施限制外汇的兑换取用和出境。显然,市场对这些措施的第一个反应就是不再让外汇进入。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其实外汇储备的增长和外汇头寸的充裕依靠各种进出口交易的增长。简单地限制出,必然会减损进,效果适得其反。

房地产的卖与买。由于土地财政的根本原因,推高了房地产价格,于是政府采取强硬的政策,限制房地产价格,限制购房资格,从而限制了房地产交易。看起来一段时间内房价趋稳,但市场给出的结果是交易量停滞,刚需积压,影响了经济基本面。土地价格降不下来,房价无法真正降落。一旦松动,被抑制的刚需释放,而供给并未增加,房价反而便攀上新的台阶。如此反复,恶性循环。

金融监管的紧与松。前几年,由于金融市场活跃,监管滞后,互联网金融一哄而起,影子银行泛滥发展,积累了大量风险。中央顾忌系统性风险的滋生,要求加强监管。于是资本市场、信贷市场、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同时趋紧,共同釆取政治正确的取向,却丧失了宏观调控的功能组合效用,造成市场恐慌萧条。更甚的是这些监管直接干预到金融商业机构的具体交易,而这些不承担风险,不承担责任的监管是防御性决策的产物,无法回应市场需求,反而与市场脱节。

垃圾分类的管与分。真是形势比人强。最近垃圾分类闹得很热闹,虽然是上海市发端,但实际上是全国的一次推动垃圾分类的行动。以前我们熟悉的不可回收与可回收垃圾分类突然变成了干垃圾与湿垃圾的分类,且不说这种分类明显是为城市管理垃圾者提供方便而不是为个人与家庭处置垃圾提供方便。干湿之分与文明无关。不能设想每天每个人要花很大精力把垃圾细致区分然后分别包装再送入垃圾桶。显然这是荒唐而不可思议的行政强制。这种做法的逻辑是依靠行政力量的强大而相信每个人都能有非常科学与卫生的日常行为。但是从市场思维方式与逻辑看,各种垃圾是生活质量和成本的残渣,如果个人需要花费大量的成本包括时间去处理垃圾显然就陷入了生活与垃圾的悖论。只有集中分类,集中处理对社会和个人才是最经济的。对于集中后的分类处理,相信技术上并不是难题。

可见,政府禁令太多从规范市场秩序的目标出发却常常导致市场混乱和效率的降低。

市场的逻辑与政策的逻辑各有效用,交错运用,效果常常适得其反。行政手段用多了,不经意间,又会落入上世纪“一放就乱,一乱就收、一收就死,一死就放”的陷阱,决策者需要明察。否则,好心办了坏事,在道义上也会跌下制高点。

(本文作者介绍:原中信银行行长)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