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央行就人民币汇率问题频频发声,人民币在岸与离岸市场的贬值势头随即刹车。不少朋友询问,是不是人民币今年破“7”又基本没戏了。
这个问题令笔者颇有感慨。一旦一个概念进入公众脑海,无论其多么无厘头,对市场情绪的影响就再也难以忽视,“破7”就是一个典型。
由于人民币曾经几乎破7,媒体和部分学者曾经言之凿凿必然破7(2015和2016年甚至有人大胆预测必然很快破8),导致不少投资者始终对7.0有一种迷之向往,总担心手里的美元卖不到一个好价钱,这种心理对境内结售汇市场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但究竟破7之后究竟能到哪里,大家心里也没有底。甚至很多认为人民币必然破7的人也并不觉得破7之后就一定会继续大幅贬值。但因为心里有了破7的念想,就总有一种患得患失的焦虑。
在上述心态作用下,对相关政策或者监管当局表态发言的解读就难免偏颇。这和逃犯的情况比较类似,逃犯往往一听到警笛响就觉得自己的行踪可能已经暴露,但其实警车可能只是路过。
分析一下近期监管当局的表态和相关操作,笔者个人感觉推不出人民币今年不会破7的结论。官方表态的原文抄录如下。
5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潘功胜:我们在应对外汇市场波动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充足的政策工具,根据形势变化将采取必要的逆周期调节措施,加强宏观审慎管理。我们完全有基础、有信心、有能力保持中国外汇市场稳定运行,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5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国强:近期,受中美经贸摩擦影响,人民币汇率出现了一定幅度的贬值。应当说,汇率对市场预期有所反应是市场经济的内在逻辑,也是汇率发挥宏观经济和国际收支“自动稳定器”作用的体现。目前虽然汇率出现一些偶发性超调,但市场状况是平稳的,没有也不允许“出事”。
5月25日,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我国经济基本面决定人民币不可能持续贬值,投机做空人民币必然遭受巨大损失。
官方的表态总结起来可能有三个要点:
一是认为近期人民币的快速贬值与中美经贸摩擦关系密切,且不排除有投机做空的因素。
换句话说,是认为有人借着贸易谈判波折反复搞投机。当然了,离岸市场就是做空的主战场。回顾过去十年的汇率波动,几乎每一次人民币突然走弱都是离岸市场先行,5月开始的这一波也不例外。既然策源地在离岸市场,那么市场引导的着力点自然也在离岸。在逻辑上,这与5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在香港发行200亿元的人民币央行票据是十分契合的。
但这里需要明确,做空是短期冲击。打击做空的目的一般是避免汇率短期内过大波动搅动市场情绪,并不意味着监管当局对中长期的汇率点位有必须坚守的底线。
二是认为汇率波动是正常的,但不能“出事”。
怎么才算“出事”?这是个核心问题。如果你认为7.0算出事,那么6.99算不算?6.98算不算?很明显,单纯从点位出发永远也得不出一个令人信服的答案。
我们换个场景,即使即期汇率到了7.05,或者7.10,但同时银行结售汇基本平衡(月度结售汇差额在正负100亿美元之间),有实需背景的企业结售汇需求均能得到满足,这算不算出事?至少在笔者看来,肯定不算。
再换个场景,如果即期汇率只有6.80,但同时银行结售汇逆差飙升,比如月度逆差高达500亿美元,或者连续几个交易日出现30亿美元以上的结售汇逆差,这算不算出事?恐怕多数人的答案是肯定的。
对于监管当局而言,具体的双边汇率点位意义有限,点位异常波动所触发的市场情绪恐慌以及随之伴生的跨境资金巨额流动才是真正值得关注的。笔者认为,不能“出事”并不意味着7.0这个点位是不可触碰的。
三是在必要时有能力对汇率异常波动加以调控。
这个笔者就不再多言了。在银行间市场几乎没有交易员怀疑这一点。凡是不相信这一点的,无论是在离岸市场还是在岸市场,都亏过不少钱。
总结一下:
5月的汇率波动之所以引起监管当局高度关注,可能是由于在人民币快速贬值的过程中,结售汇逆差有了比较明显的扩大迹象。强调一下,这是笔者的猜测,市场总体数据要等6月才能公布。但假如市场呈现“美元攀升-结汇越少-购汇增多”这一组合,就是个明显的贬值预期升温信号,一定会引起高度关切,但这和未来半年人民币究竟会走到哪里没有必然联系。
在“参考一篮子货币+参考收盘价”的基本定价制度下,美元兑人民币双边汇率的弹性可以很大。即使在境内结售汇基本平衡,市场交易层面完全不对汇率走势施加方向性影响的情况下,一旦国际市场美元指数明显走强,人民币对美元也会相应走弱,以避免被动跟随美元对全球主要货币升值而影响国际竞争力。
破7未必就天下大乱,不破7也未必就万事无忧。时移事异,相机抉择。无论是市场投资者还是监管当局,都没必要给一个具体的汇率点位赋予太多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