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兵布阵】
某些地方对于企业大学有政策性补贴,企业就跟风骗取政府补贴。
随着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为了让所需人才能更好切合企业发展,一些企业将原先的培训部独立出来运作,成立“企业大学”。这是个好现象,值得鼓励。但是,笔者在企业大学构建与教学中也发现一些值得警惕的现象。
当下企业大学构建与发展主要有三种情况:
一种是根据企业实际所需,设置教学任务。比如焊锡、锻造、计算机某个细分专业、钣金等。这类课程往往专业程度非常高。我国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理论知识扎实,实际操作和行业知识更新上明显欠缺。通常高校设备老旧,企业设备却往往是行业最先进的装备。岗位师傅和设备厂家的工程师,掌握着核心技术,这类技术需要通过“岗位带教”模式来解决。这种模式的复制速度却有限,通过企业大学,老师傅集中培训员工,理论联系实际,实操有针对性的生产装备。这种培训人才的方式,直接,有效,立竿见影。一批批的专业技术人才陆续地培养出来。这种模式的企业大学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显而易见。
第二种情况是校企合作办学,国家承认学历。这种模式很受欢迎,解决企业在职员工提升学历的实际问题。大专和本科层次的学历,尤其受到追捧。在专业方面,企业会根据员工岗位需求来设置和报读。每月集中授课两次,每次两天一晚。高校老师到企业教学。这种情况,企业通常会要求员工签订人才培养协议。自毕业之日起,需在企业工作多少年后,方可离职,否则需要支付一定比例的学费。也算是三全其美的一种模式。
第三种情况是以企业大学为噱头,实质上另有所用,与打造“学习型组织”背道而驰,甚至有诱导和欺诈之嫌。比如,某些地方对于企业大学有政策性补贴,企业就跟风骗取政府补贴。怕麻烦、弄资质,就委托第三方操办。只要企业有空房子,整理整顿一番;标识标语简单一布置;某名人题写书法牌子一挂;剪彩仪式鞭炮彩旗红火一开,企业大学就成了。一年不会在教室上几次课,但在客户、朋友、同行、政府部门领导等来参观企业或审核时,领导会把企业大学作为重点介绍,成了公司发展一大亮点。被参观的次数远远多过上课的次数。无外乎就是要浪得“学习型组织”“重视职员工教育”的虚名。更有甚者,把企业大学作为“变态”“洗脑”的恐怖培训基地。通常会把员工集中起来,高强度的培训。不讲公司的发展历程、规章制度、劳动纪律、工业安全、工序操作指引、职业素养等知识,而是进行成功学培训,喊口号喊到声嘶力竭,做游戏做到筋疲力尽,挖掘潜力挑战自我到毫无底线,追求成功扭曲心灵到丑态百出。具体体现为:喝马桶水,裸奔,沿街乞讨,着职业装匍匐前进,不达标用棒子打屁股,相互打耳光,裸体叉腿排排坐,剃光头等等。近年来,这类负面新闻报道也不少,可抵抗不住成功的欲望,实在强大。一批又一批,只看新人喊口号疯狂,不见旧人被摧残精神异常。
企业大学的目的和宗旨显而易见,企业打头,大学在后。一定是紧贴企业需求量身定制。企业大学的自身定位非常重要,如果把企业大学办成变味的别有用心的“训练基地”和“花拳绣腿”,就失去了其原本的意义,并将成为行业内的毒瘤。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日本企业“研习所”的成功经验。课程设置实用,教学方法理论加实际,教学时间灵活,学员边学边用,教学相长更显扎实。
企业人才自己培养,忠诚度高,实用性强,成长更稳健。如果这种风气在中国企业界盛行,我国人才职业化素养将全面得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