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技术突破提升管理
时间:2018-03-21 00:00:00来自:证券时报字号:T  T

强化内控管理,对于制造型企业而言,使用人工智能是大势所趋。

对于中国制造业而言,除了向外拓展,还需提高内控管理。粗糙的技术,粗犷的管理,大而化之的战略,浮在面上的服务......凡此种种,需要从企业内部的管控入手,强化组织自身建设。传统制造业转向人工智能化,需要利用技术突破来提升管理。

先举个普遍的案例:上班打卡这件事。以前多数企业采用卡钟打纸卡。时常出现员工代打卡而苦恼,卡打了,人却没到。表面看似琐碎、婆妈、细小,不抓却会形成企业“慢性病”,导致组织松散、人员懒散的恶习蔓延,产能降低,偷奸耍滑成为主流,成本急剧上升。如果狠抓这类“小事”,将会带来劳资关系紧张,员工情绪化,斤斤计较,软抵抗,甚至对人力资源部门产生“敌意”。这类问题在制造型企业里面枚不胜举。如若采用技术手段解决这类管理问题就轻而易举了。比如,采用“智能考勤系统”,指纹、刷脸和虹膜三种识别技术综合运用,还解决了诸如机加工和模具等行业,因为手指被油污而打不上卡的困扰。大家潜意识里会觉得这是“考勤系统”制度,不是哪一个人哪一个部门的监督,逐渐培养并形成守时的意识。

制造型企业,往往是工序多,流转多,信息量大。从业务接单,工程技术转化,生产调度,物资采购供应,仓储,来料检验,生产各工序各工段的监控,到成品(半成品)入库,最终出库交付给客户,甚至都要提供安装调试和售后服务。整个环节每一个都需要经过很多人的手。存在监控难、浪费多、品质难保证、人力成本高等管理上头痛的问题。所以很多企业采用ERP系统和智能化生产系统,从接单开始,所有的订单和物料均采用数据化管控,甚至对于供应商都进行编号,按照流程有序流动,按照订单和损耗精准核算。整个生产制造过程,通过强大的内控系统进行。产线上大多数工序都是机器人或机械手在处理,传统意义上的员工大量减少,人力需求也转变成对机械设备操作和保养维护的技术性人才。企业的人才需求,由以前的普通员工转变成技术要求高的“幕后”(机房)操控工程师和产线上“台前”设备维护人员。原先的普通工人完成的工作全部(或绝大部分)都由机器人解决了。效率高,不存在劳动强度大之说,二十四小时运作也不会产生疲劳,产品品质还能保证稳定。通过硬件技术能力和软性技术人才,给制造型企业的管理,带来颠覆性的改变,原先几百人的生产车间,如今十几二十人就可以解决,原先组长领班系长主管四层管理干部,如今扁平化成技术人员和主管两级绰绰有余。管理层面更直接,速度更便捷,成效更明确,手段更简单,管理成本自然下降了。

在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来提升管理过程中,会碰到一些细节上的问题,需要一个一个突破和打磨,如果因为遇到新问题,觉得还不如以前方便就放弃,资金投入了,却半途而废,往往带给企业更大的“伤害”,还让技术“背上黑锅”。这似乎成为目前中国制造型企业在利用技术转型过程中的普遍共性。毕竟要改变以前“落后”的习惯做法,首先需要改变的是思维和想法,无论是主动还是被迫,适应,调整,克服,优化,习惯,总会有一段时间。但要坚信,给组织里的人员一点成长改变的时间,来换取企业发展的新的空间。

强化内控管理,对于制造型企业而言,使用人工智能是大势所趋。要通过技术来解决一些管理问题。需要从顶层设计开始,要有这样的思维,一个工序,一个工段,一个部门……逐一改变。作业员工逐渐减少,技术性员工适当增添,岗位需求逐渐改变,产能爬坡前进,品质螺旋上升,客户需求进一步满足,企业发展空间、利润空间和竞争力才会越来越大。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