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贾小龙8月1日在中国气象局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未来10天,北方降水过程频繁、南方持续高温。
7月全国平均气温为1961年以来的历史同期最高
气象部门数据显示,7月,我国暖湿特征明显,极端强降水与极端高温并存。全国平均气温为23.2℃,较常年同期偏高1.1℃,为1961年以来的历史同期最高。
此外,全国平均降水量140.0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15%,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三多(1996年7月148.0毫米,1998年7月146.8毫米)。辽河、淮河、黄河、海河、长江、松花江流域降水均偏多,其中淮河和辽河流域降水量偏多1倍以上。黄淮等地7月中旬发生旱涝急转。
贾小龙说,降水方面,预计8月,东北、内蒙古大部、华北、华东北部、华中北部、华南南部、西南地区南部、西北地区东部、新疆北部等地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多,其中东北大部、云南、新疆北部等地偏多二至五成。我国其余地区降水接近常年同期到偏少,其中江南、江汉、西藏西部等地偏少二至五成。
气温方面,全国大部地区气温接近常年同期到偏高,其中江苏南部、上海、安徽南部、浙江、福建大部、江西、湖北东部、湖南大部、内蒙古中西部、陕西北部、甘肃大部、宁夏、青海北部、重庆西部、四川大部、西藏大部等地偏高1℃到2℃。
台风方面,预计8月,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有3到4个台风生成,较常年同期(5.6个)偏少;有2到3个台风登陆我国,台风移动路径以西行和西北行为主,主要影响华南、华东沿海,同时可能有北上台风影响长江以北地区。
8月下旬高温天气将趋于缓和
欧盟气候监测机构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局发布的公报显示,7月22日成为地球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天。7月22日全球日平均气温为17.15℃,超过了前一天(即7月21日)创下的17.09℃以及2023年7月6日创下的17.08℃的纪录。
贾小龙表示,7月下旬初,受到前期厄尔尼诺事件衰减和大西洋海温显著偏暖的影响,南北半球的副热带高压系统异常强盛,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的大部分地区盛行下沉气流会产生不断增温。特别是欧洲西部上空和北美大部上空出现“热穹顶”现象,也就是高压停滞不动,像个罩子一样把热空气盖在热浪发生区域,导致多地极端高温的出现。
根据预测,8月份,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常年偏高,8月上中旬,我国还有两次明显的高温天气过程,8月下旬,高温天气将趋于缓和。
其中,8月上旬,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及大陆高压控制影响,黄淮南部、江淮、江南北部、福建北部、重庆以及新疆南疆盆地、内蒙古西部等地有4到8天高温天气(日最高气温35℃到38℃),其中8月3日至7日南方地区高温天气范围大、强度高,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等地的部分地区可达39℃到42℃。
国家气象中心副主任章建成提醒,面对高温高湿“桑拿天”,公众应当做好个人防护,降低高温相关疾病风险。尽量避免在气温最高的时段外出,高温天气外出时一定要做好防晒和补水,建议饮用含盐、含矿物质的水,少量多次,避免因排汗过多而造成水盐代谢紊乱引起身体不适。如果出现了头晕、恶心等症状要及时到阴凉通风处避暑补水,情况严重时一定要及时就医。另外,高温热浪天气,戏水游泳等涉水活动增多,需要提醒青少年谨防溺水事件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