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
时间:2024-07-30 00:00:00来自:上海证券报字号:T  T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将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大动力。结合决定的内容来看,这种动力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对国际国内发展形势有着准确的判断;第二,赋予全面深化改革新的任务和新的特征;第三,系统改革中突出重点、目标导向中突出问题意识;第四,明确评估和验收改革成效时间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新在全面深化,难在进一步,涉及发展与治理,经济与社会、效率与安全、新质生产力与新型生产关系、政府与市场等诸多领域系统性和综合性的改革内容,也包括顶层设计、观念重塑、体制堵点、实践难点等关键环节的科学方法和改革思路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在对历史方位、时代坐标、世界大势和发展困难准确把握的前提下开启的,改革确立的目标、方向、方案、思路、重点等都是经过扎实调研和翔实论证的科学方案,经得起时间和人民的考验。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实践上对市场经济理论的一次创新与发展,其清晰指明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新发展的标准、条件、手段和要求,必将为切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重要保障,也将为世界经济繁荣持续作出重大贡献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和战略部署,标志着以制度建设为主线的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启动。接下来,改革将进入更加深入的攻坚阶段,必须攻克发展中的各种卡点、堵点和难点,这既是复杂多变的形势下中国能够持续为世界经济稳定作出贡献的根本原因,更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所在。

一、全面深化改革开启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稳定的压舱石,这与改革开放有着密切关系。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全面深化改革为起点,开启了中国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持续赋予中国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也让世界愈发感受到中国追求包容发展与互利共赢的决心。改革取得的成效,概括如下:

一是彻底消除绝对贫困并驱动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扎实推进。比如,中国历史性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出的减贫目标,对全球减贫贡献率超过70%。中国的城乡差距逐步缩小,差别系数从2013年的3.03降至2023年的2.39。

二是科技创新实力取得重大突破。《2023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创新能力全球排名升至第12,拥有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数量跃升至全球第一,同时也成为首个拥有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数量超过400万件的国家。

三是绿色发展迈上新台阶。中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中国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平均6.6%的经济增长,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6.8%。

四是在全球分工体系中的国家地位不断改善。以出口产品结构为例,劳动密集型产品占比大幅下降,以锂电池、电动汽车、光伏产品等为代表的出口“新三样”支撑起我国外贸结构向高附加值产品转变的新格局。

五是发展成果的普惠性、公平性和可及性显著增强。中国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改革的基本立足点,通过不断消除影响平等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和调整分配政策,促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更快增长。中国还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六是经济安全综合发展能力更加稳健。全面深化改革,高度重视经济安全,与发展安全相关的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保障了我国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为维护国家发展和安全提供了坚实支撑,例如:通过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产业体系,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水平持续提升;通过持续加强地方债务、金融、房地产等方面的管理,坚决遏制增量、化解存量,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二、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继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将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大动力。结合决定的内容来看,这种动力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对国际国内发展形势有着准确的判断。决定认为,中国当前正面临严峻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并明确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这一判断极其精准,是改革效果的基本保障。

第二,赋予全面深化改革新的任务和新的特征。从决定内容来看,社会生产力问题仍然得到应有重视,主要变化是更加突出和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并强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

第三,系统改革中突出重点、目标导向中突出问题意识。决定将经济体制改革作为重点,在建设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特别强调不同所有制经济的平等地位;在促进高质量发展方面,特别强调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在完善宏观调控制度体系方面,首先强调了财税、金融等重点领域改革;在城乡融合发展方面,提到土地制度改革。此外,重点提及与发展安全相关的国家安全体系、安全水平制度、安全治理能力、安全机制等。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