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陕西经济平稳运行,呈现底盘稳固、结构优化、活力增强的态势。其中,高质量发展动能不断蓄积,新能源汽车、光伏、电子信息等新质领域行业增速大幅提升。
面对新一轮产业发展和科技革命机遇,陕西省聚力打造现代能源、先进制造、战略性新兴产业、文化旅游等万亿级产业集群,聚焦34条重点产业链,以优势龙头企业拉动新兴产业链聚势成型,以“链长制”赋能产业集群化发展,向“新”发力、“链”式布局、聚“链”成群,具有陕西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正加速成型。
“以企带链”打造优势产业
陕西工业体系完备,是我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新质生产力,陕西有基础条件,也有独特优势。不过,陕西省在培育新兴产业过程中也曾遭遇“成长的烦恼”,主要是企业规模小、分散度高,缺乏领军企业的带动和支撑,无法形成在全国“叫得响”的产业名片。
为了抢占新兴产业发展制高点,陕西省积极推动三星、比亚迪等知名企业落地生根,带动了陕西省半导体、新能源汽车等优势产业的崛起:新能源汽车、太阳能光伏制造等产业规模位居全国前列,闪存芯片产能约占全球15%,单晶硅片、重卡变速器产量全球领先……翻看2023年陕西省产业发展的成绩单,可以发现,除了过去长期“霸榜”的煤、油、气等传统能源,一些来自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品正悄悄占据全国乃至全球的领先地位。
亮眼数据背后,是一批龙头企业和优势产业的快速崛起。陕西省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快速崛起,就是“龙头带动”效应的充分体现。陕西省充分利用比亚迪公司落户西安的契机,出台了《推动汽车产业加快发展的支持措施》,成立陕西省汽车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设立总规模为40亿元的汽车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从土地、人才、资金等9个方面提供精准支持。同时,相继制定了《乘用车(新能源)产业链布局规划》《突破性发展新能源与智能网联先进制造业集群行动计划》等一系列顶层设计方案。
政府引导,企业发力,随着行业“风口”的到来,陕西省新能源汽车产业迎来了“爆发式”增长。2023年陕西省新能源汽车产量105.2万辆,居全国第三位,初步形成以比亚迪、吉利为龙头,以新能源乘用车、动力电池、关键零部件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龙头企业的“引力效应”,也吸引了不少产业链配套企业不远千里前来落户。“我们公司总部在东部地区,主要为比亚迪及其他大型汽车企业供应零部件。在陕西省咸阳市设立分公司,主要是为了就近为比亚迪汽车生产和供应零部件。2022年10月落户以来,公司已经累计投资超过3亿元,未来总投资额将超过5亿元。”陕西杰安创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生产主管周疆说。
陕西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吴刚认为,陕西虽然地处内陆,但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和现代化运输能力的提升,产品输出和原料输入都比过去高效便捷。如果能吸引行业龙头企业落户,就有可能吸引大批配套企业前来落户,形成聚集效应推动产业链加速成熟,从而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中占据一席之地。
“新老结合”推动产业升级
正是上班时间,位于陕西省宝鸡市的中铁宝桥集团有限公司道岔分公司的一个智能车间里,却没有人来人往的繁忙景象。在这里,工业机器人承担了上料、焊接等重体力活,工人们只需在一旁巡视检查,车间里明亮整洁,井然有序。
中铁宝桥集团总经理侯映晖说,作为地处西北内陆的大型制造业国企,中铁宝桥不断应用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加速数字车间建设,探索形成了钢结构、道岔、机械与城轨交通业务全覆盖的智能制造系统,公司生产的桥梁钢结构、铁路道岔等产品畅销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国之重器,“智”造为要。制造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组成部分,也是陕西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主战场”。通过新技术和新模式的应用,陕西制造业正大步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而作为陕西工业“压舱石”的能源产业则致力于高端化转型,向万亿级现代能源产业集群进发。
榆林中科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实验室内,自动机械臂、数字仿真系统、智能感应装置等前沿科技与深埋于地下的古老能源蕴藏碰撞,催化剂、燃料电池、储能技术等一批能源领域科技创新成果开花结果。
作为西部能源重镇,能源行业的转型发展对榆林而言至关重要。“我们聚焦国家战略和自身资源禀赋,坚持以新质生产力引领产业升级,着力发展煤炭分质利用、煤制油、煤基高端化工、氯碱化工等6条产业链,打造‘煤头化尾’全产业链化工产业基地。”榆林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马宏革介绍。
在巩固传统优势产业领先地位的同时,陕西将光伏、新能源汽车、半导体、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作为“主力军”,布局一批旗舰型产业项目,不断提升产业结构的含“新”量和含金量——
西北最大的建筑光伏一体化发电项目——隆基绿能产业园34兆瓦光伏发电项目并网发电,新能源产业不断跃升发展;
G8.5+基板玻璃生产线项目点火投产,破解我国高世代基板玻璃关键工艺技术瓶颈;
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扩产项目投产,有效增强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力……
“主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