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究竟“新”在哪儿?日前落下帷幕的第二十六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下称“科博会”)里有答案。
作为我国高科技产业发展的一张名片,科博会创办于1998年。翻出曾经的科博会照片,最初几年,前来参展的展品还多是日韩企业的“明星产品”。2005年以后,音频播放设备MP6、“欧丽宝”等离子电视、26英寸LED背光源液晶电视屏等国产展品开始代替松下、三星、LG占据“C位”……
今年科博会又是一番新景象。海内外300余家企业和机构对话交流,1000余项硬科技集结“科技秀场”——机器人在“跳”,无人机在“飞”,智能生产线在“转”……机器人、无人机、智能生产线,堪称今年科博会的“新”三样。跳、飞、转三个动词里,折射了北京竞逐新质生产力的生动图景,也展现着新质生产力塑造未来的新引擎、新力量。
机器人“跳”起来
步入展区,穿过人群,一台身材颀长的人形机器人正向来者施展着自己的“运动天赋”。
这台名叫“汇童”的人形机器人是今年科博会上妥妥的“人气王”。“汇童不仅能跳0.51米高、1.08米远,还会打乒乓球,跑起来最快可达7.5km/h,是目前国际上跳得最高、最远的电机驱动人形机器人。”北京理工华汇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展台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汇童”已迭代到第七代,能实现“走、跑、跳、摔、滚、爬”六项全能。
跳,是它尤为突出的长板。跳得高又跳得远背后,是我国自主研发的高扭矩密度伺服电机、高爆发力控关节,带来的高灵敏的环境感知能力与运动控制能力。
“我们的核心技术是小而美的核心零部件,加上独门平衡控制算法,软硬件的结合能够以更小的体积实现更大的扭矩。”北京理工华汇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佘浩田介绍,“汇童”的电机、关节已实现全国产化,峰值扭矩密度等指标已达国际领先水平。
谈话间,一台银色的机器狗“驮”着两杯咖啡快步朝人群走来。这只由宇树科技研发的“赛博小狗”在未打开电源时,如同睡着的柴犬一样趴在地上。一旦开关启动,它就可以敏捷地后空翻、立定跳远。
“没想到这些机器人能跑能跳,而且又快又稳,真是惊艳。”来到科博会现场的英国创业者贾斯丁·圣·乔治感慨。
机器人学会跳跃的同时,我国机器人产业也在“撑杆跳”。大模型加持下,自主思考、决策、行动的机器人,被认为是大模型最佳的落地场景之一,背后蕴藏着巨大的市场空间与广阔的发展机遇。
2023年以来,北京、上海、广东、重庆、浙江等地竞相出台政策,加码布局机器人产业尤其是人形机器人产业。致力于机器人攻关的科研院所、科技企业,瞄准伺服驱动器、运动控制、计算机视觉、定位导航、语音语义、机器人软硬件设计等核心技术领域深入布局。眼下,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机器人产业集群已初见雏形。
“机器人特别是人形机器人,是新材料、精密制造、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的集大成者,反映的是一国科技创新的综合实力,是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之后重要的集成创新。”赛迪研究院产业政策研究所所长王昊说,作为未来产业的新赛道、风向标,它将成为科技竞争的新高地、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人形机器人的发展是一个生态工程。”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王仲远认为,它的攻关不仅是一个科学问题,更是一个工程问题。只有上下游通力配合,打通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才能破解技术瓶颈、成本控制、规模制造、场景落地等难题,摘得机器人产业皇冠上最耀眼的那颗明珠。
低空经济“飞”起来
“飞行是人类永恒的梦想。终于有一天,‘车子’也能飞上天了。”科博会的无人机展区,一位曾怀有飞行员梦想的父亲带着儿子在翼展9.5米的一台大型无人机旁合影。
本届科博会上,要说哪一个展区“求合影”的观众最多,无人机展区一定榜上有名。
“这里展出了20家无人机企业研发的29款形态各异、功能不一的无人机。这几天,从早晨开门到傍晚闭馆,人群络绎不绝,可以感受到无人机的热度。”北京中关村延庆园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有旺说。
现实中,“解锁”更多场景的无人机,正加速飞向天空。7月15日,4张高考录取通知书已“乘坐”无人机,从华南理工大学起飞,经短短30分钟飞行,抵达广州市黄埔区某小区,把通知书稳稳交到4名考生手上。
配送录取通知书的是中小型无人机。与大型无人机不同,中小型无人机侧重于高效、快速的短途配送场景。
“我们自主研发的这款小型无人机已更新到第四代,可在零下20摄氏度至50摄氏度的中雨、中雪、6级风、弱光等环境中稳定飞行,能够适应97%以上国内城市的自然环境要求。它的速度比外卖员要快,可在10分钟内将2.4公斤重的物品安全配送给5公里范围以内的收件人。”美团无人机的工作人员任翰指着展区一台最袖珍的无人机告诉记者。
这台无人机有着小小身板,但应用广泛。截至2024年6月底,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的31条航线,都有了这台袖珍无人机的身影。小小的它已累计完成订单超30万单,办公、社区、景区、校园、公园、图书馆等日常场景均有覆盖。
这样日常的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