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最大资管机构:中国将是世界经济舞台上强大的参与者
时间:2024-07-08 00:00:00来自:中国基金报(微信公众号)字号:T  T

日前,在法国巴黎举行的2024世界投资论坛上,欧洲最大的资产管理机构东方汇理资产管理旗下东方汇理研究所全球宏观研究主管MahmoodPRADHAN在接受本报专访时表示,中国经济转型之后将进入可持续的增长阶段。长期来看,在世界经济舞台上,中国将是一个强大的参与者。

他认为“资金只关注美国”是极端的说法。事实上,除了美国之外,资金对欧洲和新兴市场都有兴趣。他认为全世界的央行大概率已经控制住了通胀,目前通胀下降的趋势明显。

数据显示,东方汇理资产管理是欧洲最大的资产管理机构,其最新管理规模超过2.3万亿美元,在中国拥有农银汇理基金、汇华理财等实体机构。2024年,东方汇理还在上海成立东方汇理金融科技公司。

在全球经济舞台上

中国将是非常强大的参与者

中国基金报:在加入东方汇理之前,你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工作了很长时间。在国际组织做研究和在私营部门做研究有何不同?

MahmoodPRADHAN: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工作了很长时间之后,我重回私营部门。在加入IMF之前,我在私营部门也工作了很长时间。

在私营部门,尽管研究始于经济学,但是最终要落到“投资影响资产价格”上。无论是看经济政策还是政府其他政策,我们要回答的问题是:它对资产价格影响如何。而在IMF,我们向政府提供咨询。我们要回答的问题是:政府应该采取何种政策来促进经济增长,维持宏观经济和金融稳定。相较于政府应该做什么,在私营部门我们更关注政府实施的政策:也即世界在发生什么。例如,工业板块的政策有何变化,它对资产价格影响几何。

中国基金报:有人说,去年以来,资金倾向于集中投资单一市场。你怎么看?

MahmoodPRADHAN:在环球指数中,美股占据明晟MSCI全部国家指数的60%。资金关注美国,这是由美国的市场规模决定的。美国在全球市场的占比会逐渐降低,其他市场占比会提升。这种变化将持续漫长的时间。

眼下,世界面临各种不确定性。例如,地缘政治问题、贸易问题等等,部分投资者倾向投资美国资产。尽管如此,“资金只关注美国”是极端的说法。虽然美国吸引了资金的注意力,但世界其他地方亦有吸引力,例如,资金对欧洲股市以及新兴市场也有兴趣。东方汇理认为虽然中国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但是增长模式在发生变化。长期来看,在全球经济舞台上,中国将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参与者。

总而言之,“资金只关注美国,投资者忽视了其他一切”,这是极端的说法,我们并不完全认同。

总体趋势:世界各地央行已控制通胀

利率水平已经见顶

中国基金报:眼下,欧央行启动了降息节奏,你怎么看?

MahmoodPRADHAN:通胀下降,欧央行已经保持收缩性的货币政策一段时间了。欧央行决定降低利率是恰当的。即便在第一次降息之后,其利率水平依然保持在收缩性区间,并且它将在这一区间停留一段时间,直到欧央行比较确信他们可达到2%的通胀目标。美国也在发生类似的事情,美联储认为利率已经见顶,部分联储官员认为利率下降在即。

尽管通胀问题依然较为棘手,但总体趋势是世界各地的中央银行已经控制住了通胀。利率水平已经见顶,问题是什么时候央行才能确信他们正在朝着2%前进。

中国基金报:欧央行行长拉加德强调了通胀心态可能对经济非常有害。她说,一旦人们认为通胀将在较高水平停留较长时间,他们会依此做出决策。这将不利于经济增长。美国的通胀问题和欧洲的通胀问题是一样的吗?

MahmoodPRADHAN:美国的优势是生产力增长强劲。基于生产力的增长,美联储可以承受更高的工资增长,工资增长带来通胀压力可控。相形之下,欧洲的生产力增长不及美国。所以,欧洲的企业更谨慎地对待工资谈判。数据显示,欧洲的工资增长趋向缓和。尽管,目前很多工资谈判还在进行,但是目前的工资谈判是为应对已经发生的价格上涨。欧洲劳动力市场和工资的前瞻性指标表明工资增长趋势更为温和,这将支持进一步降低利率。

中国基金报:如果事后数据证明降息操之过急呢?

MahmoodPRADHAN:若事后的数据证明行动太早,这说明,通胀达到2%的路途可能会有些颠簸。我想这是通胀下降过程中小的波折,但这一行动不会认为是错误的。虽然,欧洲央行启动了第一次降息,但是,降息的幅度较小,利率水平仍然处于限制性的区间,目前的利率水平仍在抑制通胀。

中国基金报:欧央行行长拉加德主张中央银行力求透明。她非常努力地向公众解释欧央行正在做什么。你怎么看央行的透明性?

MahmoodPRADHAN:拉长时间来看,全世界的央行都更趋透明。过去10年、15年,全世界的央行增加了与公众沟通的频次。他们发布了更多的信息,花费了更多的时间来解释他们的政策行动,与公众和媒体的沟通更多,比以往更加开放。这有助于人们理解中央银行的运作方式,他们的任务,以及他们在设定政策利率时考虑了哪些因素。正因为如此,更广泛的人群对央行的决策有了较好理解。

“我们正在见证中国增长模式转型”

新的增长动力会替代房地产

中国基金报:你怎么看待中国的经济转型?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