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区域作为我国科技创新排头兵、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先行者和金融创新桥头堡,在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上海作为长三角的龙头城市和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更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力军和领头羊
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要素,是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能。长三角是我国科技创新的排头兵,应发挥长三角科技创新优势,进一步整合长三角科技创新力量和优势资源,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
当前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就是要不断促进传统产业高端化、数字化、绿色化转型,挖掘传统产业转型的巨大潜力。应充分发挥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专业服务业优势,以成熟、专业服务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新质生产力强调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要持续健全长三角地区要素市场,提升要素配置效率,更好发挥市场对数字、技术、管理、资本等创新要素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
在新质生产力发展导向下,未来核心技术企业、平台企业等生态圈核心企业将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对于产业发展起到关键基础作用。要发挥长三角产业集聚优势,加快打造符合新质生产力要求的新型企业生态集群
新质生产力要求加强科技创新,而强大的资本市场、多层次的金融服务和优质的金融机构正是支持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应发挥长三角金融创新优势,持续深化金融创新,着力构建稳定、多元、长期的科技创新资金投入体系,推动长三角科技、产业与资本形成良性循环
当前发展新质生产力已成为我国经济与产业高质量转型发展的内在要求和主线。长三角区域作为我国科技创新排头兵、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先行者和金融创新桥头堡,在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上海作为长三角的龙头城市和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更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力军和领头羊。近年来,随着国家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深入实施,长三角区域发展潜力持续提升,在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方面已发挥重要引领作用。在经济总量方面,2023年上海、江苏、浙江和安徽的经济总量突破30万亿元大关,对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在科技创新方面,《2024长三角区域重点城市知识产权发展报告》显示,2023年长三角27个重点城市每万人高价值专利拥有量达19.6件,是全国平均水平的近1.7倍。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方面,长三角地区深化横向联合,强化优势互补,在汽车、生物医药、船舶和航空高端装备等领域产业协同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跨省协作机制日趋完善。
创新驱动、产业驱动、市场驱动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长三角要继续发挥战略引领作用,充分利用科技创新、专业服务业、要素市场、产业集聚和金融创新等五大优势,加强统筹协调,整合区域资源,打造全国新质生产力发展先导区和示范区,一方面引领地区经济与产业高质量转型,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成熟样本、成熟模式、成熟经验的外溢效应,赋能全国重点区域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实现新的突破。
一、发挥长三角科技创新优势,引领前沿技术突破
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要素,是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能。长三角是我国科技创新的排头兵,拥有上海张江、安徽合肥两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多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同时还汇聚了全国1/4的“双一流”高校,19个中国科学院直属研究机构,两院院士350余位。依托丰厚的科技资源,长三角地区科研创新机构、高校、产业之间合作不断拓展。2020年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印发《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建设方案》,覆盖松江、嘉兴、杭州、金华、苏州、湖州、宣城、芜湖、合肥九地,形成“一廊九城”的总体空间布局,各类创新主体在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关键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和区域协同等方面先行先试,突破一批关键技术。九城共建以来,G60科创走廊国家科学技术奖占全国1/6;PCT国际专利申请数量增长163.4%,占全国1/9,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发挥长三角科技创新优势,进一步整合长三角科技创新力量和优势资源,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为进一步发挥长三角科技创新优势,深化协同创新生态:
一是要持续以技术创新开辟发展的新领域新赛道。要聚焦重点科学领域补足基础研究投入短板,引导长三角高校和科研机构深化基础研究,探索在基础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方面对企业进行引导,考虑以“后补助”方式支持企业加大基础研究,推动企业主动加强前瞻性、引领性的基础研究投入,大力提升底层技术、关键核心技术自主供给能力和原始创新能力。
二是疏通产学研路径。要依托国家战略和大科学装置,推动张江、合肥国家综合科学中心及其他科技产业园区同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深度合作,进一步打通“科技产业园区—学校—科研院所—企业”的产学研链条。要通过平台搭建,聚集企业家、技术专家、金融专家三股力量,为科研院所与企业创造更多对接交流的机会,让科研人员有更多的机会介绍自己的成果,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