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市场突然被“利好”刷屏,说国家马上要出台万亿级消费税改革!
简单说就是,地方没了卖地收入穷哭了,国家就从消费税这个大蛋糕扣出一些分下来。
而税改先从奢侈品开始。
大家普遍猜测是针对富人的税来了。先富起来的那批人吃了太多时代红利,应该分担责任。
一片死寂之中,中免这只大熊股居然涨停了!
……
说实话,税制要改革,一点也不奇怪。
奇怪的是,为什么拖到2024年才改?
为什么这样改?
01根源问题是什么?可能很多人都想不通:为什么每当出现经济问题,美国都是直接给平民发钱,中国则是优先给企业减税、贴现、降低融资成本。
凭什么?
因为我们的税收制度,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国是生产型社会、而不是消费型社会。
美国征收的主要是“终端税”,即消费税,终端产品卖出去才有税收。
所以才会想尽一切办法促进终端消费,直接给消费者发钱是最简单有效的手段。
而中国主要是从企业手里收“增值税”,从原材料到终端产品,每流通一次就得加一层税。
不管这个产品最后卖不卖得完,上头都已经收到了足够的税。
这就导致,政府有巨大动力给企业各种优惠政策,让工厂拼了命的造,通过提升规模来增加税基。
这是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重要内部驱动力,也是如今产能过剩的主要原因。
这里详细讲一下这两种税。
消费税和增值税,都是流转税。
不同点在于,增值税是价外税,消费税是价内税,不会增值。
举个例子。
A、B、C是消费链条的上、中、下游,分别对应生产者、贩卖者、消费者。
A生产出产品,B花100万从A进货,然后200万卖给C。
假设消费税和增值税都是10%,我们开始计算:
消费税的直接缴纳人为A,税费100万×10%=10万。
注意,产品的实际价格是90万,B给A的是100万,消费税相当于是A替B交的。
B转手赚了100万,C付出的200万=90万产品+10万消费税+100万B的利润部分。
消费税虽然是在不停流转,但金额不会发生改变,比较简单明了。
如果加上增值税,就复杂多了。
增值税的缴纳人为A和B,是两个人。
A缴纳的增值税还是10万。
B要付给A的钱=90万产品+10万消费税+10万增值税=110万。
而B和C的交易额为200万,所以B缴纳的增值税=(90万产品+10万消费税+100万增值部分)×10%-A缴纳的10万=20万(销项税额)-10万(进项税额)=10万。
C实际上付的钱=90万产品+10万消费税+100万增值部分+20万增值税=220万。
也就是说,商品的实际售价是220万。
无论增值税还是消费税,虽然交税的主体不同,实际上最终都会压到消费者头上。
区别只在于:增值税,只要在生产过程中,就得交;消费税,必须有人消费才交。
但现在有个什么问题?
下面是外汇管理局发布的外贸收支数据:
今年1-4月份,货物贸易顺差1608亿,较去年同期的1823亿,缩减了11.8%。
服务贸易逆差845亿,较去年同期的639亿,扩大了32.2%。
此消彼长的结果,就是1-4月份的全口径顺差763亿,较去年同期的1184亿,暴跌了35.6%。
并且这种降幅还呈现出清晰的逐月放大之势,预计今年的全口径顺差收入能够达到两千亿,就非常了不起了。
如果脱钩形式无法好转,2025年毫无疑问还会继续下降。
很明显:产能继续往上搞,没有意义。
东西都卖不出去,企业增产还去,不等于拿刀捅自己?
企业无法增产,甚至还得被迫减产。
而产能,是我国非常重要的税基。
产能下去了,税收也就相应下去了。
但此时此刻,各地方的财政压力有多大,大家都心知肚明。(这块具体的数据就不写了)
本来就很困难了,收入还降了,谁顶得住?
只能往别的地方加税了。
02怎么办?和GDP不同,税收数据是很难注水的。
根据税收数据的口径,我们更能了解当今真正的经济底色。
下图是全国三大主税收入Top30城市,深圳已经比广州高出一大截,京沪仍然遥遥领先。
总的情况怎么样,大家细看、细品……
如此造成什么结果?
一线城市自身都过不好了,过去这么多年的转移支付,有点转不动了……
万恶之源,还是房地产。
前两天,保利老总表示:行业最坏的时刻基本过去了。
部分机构研报的观点也类似:市场最悲观的时候过去了。
我们不知道,他们究竟看到了哪些积极信号,凭什么逻辑做出这样的判断。
我们能看到的是,各地土地出让金的收入,仍然在大幅下滑。
自从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土地财政收入地方占70%,中央占30%。
通过卖地、收入、投资为循环的经济模式,地价和融资成本大约占房价的60%-70%,地方政府直接成了房地产最大的受益人。
触手可及的好处使得全国各地都在疯狂基建、疯狂城市化,30年就走完了别人两百年的进程。
但这有个BUG。
之前在《究竟该怎么救楼市?》中,我们讨论过,房地产实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