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济安价值100中国企业年金指数
"再全球化",对中国意味着什么?
时间:2024-07-03 00:00:00来自:第一财经字号:T  T

从很多方面来看,全球化即使没有结束,也是遇到了巨大的困难。

现在我们看到,曾经自诩为全球化倡导者的西方发达国家,如今却是对全球化质疑最深的一个群体。以美国为例,2024年5月14日,美国政府宣布对价值180亿美元的中国进口商品加征新的关税,其中,电动汽车的关税在2024年从25%增加至100%。

对电动汽车加征关税有两个问题:

一是美国天天都在倡导遏制全球变暖,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但所作所为却与之背道而驰。电动汽车将汽车的动力从化石燃料改为清洁能源,这是有利于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的。一方面号召大家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另一方面又对进口的电动汽车加税,这是不是有点双手左右互搏的意味?

二是学过经济学的人都知道,关税在很大程度上是对本国居民的征税。由于很多在美国销售的中国商品都是一些价廉物美的商品,因此加征关税在一定意义上是对美国低收入人群的征税。这不但损害了低收入人群的福利,也拉大了美国国内的收入差距,不利于社会和谐与稳定。

听其言观其行。在当今世界,美国已经成为了全球化的一大阻力,其很多言行都背离全球化发展,这对整个世界经济构成了相当大的威胁。今天的世界经济是建立在全球化的基础上的,削弱和破坏全球化就相当于降低全世界人民的福利。

既然如此,那美国为什么要冒天下之大不韪而去做这样的事情呢?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好坏对错的问题,而是一个深嵌于全球化内在基因上的矛盾。了解全球化运转的内在规律和各方对全球化的态度将是我们解开相关矛盾的第一步,也是最基础性的一步。

01

何为全球化?

要回答关于全球化的任何问题,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全球化。

在笔者看来,全球化分为三个层次:

一是经济上的全球化,这指的是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配置,本地市场拓展为全球市场;

二是政治上的全球化,这指的是很多政治议题已脱离了国内政治的范围,成为了区域政治问题,甚至是关系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问题;

三是文化上的全球化,这指的是全球各地的文化开始走出国门,互相交流,互相影响。

本文的全球化聚焦于经济上的全球化。

先来聊聊历史上的全球化。全球化古已有之,例如丝绸之路;但在工业革命之前,由于交通运输方面的落后,各地经济基本上还是局限于本地一隅。工业革命开始后,人类的生产力有了巨大的进步。与此同时,交通运输也产生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这导致了一个结果,即生产要素开始在全球范围内配置,本地的市场开始逐渐升级为全球市场。举例来说,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英国的生产力大幅上升,当时英国向全世界采购了大量的原材料,然后在英国加工生产之后再向全球销售。在这种一进一出的模式下,适合做原材料生产地的国家大量的生产原材料,适合做生产的国家聚焦于生产,有消费需求的国家则进口相关的商品以满足本国需求。在这样的过程中,全球的生产力获得了极大的提高,民众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普遍的提升。

为什么全球化会提升生产力呢?这就引出了经济学上的两个重要的概念,一是分工,二是比较优势(ComparativeAdvantage)。分工的概念很简单,就是将生产过程分解为许多个单独的环节,交给不同的生产方去生产。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damSmith)很早就发现,分工可以大幅的提高生产效率,令产出成倍的增长。国与国之间也可以实现分工,你来提供原材料,他来生产,最后卖给所有人。

比较优势的概念相对比较复杂一点。简单来说,比较优势指的是当一方,例如一个国家,进行一项生产时所付出的机会成本(OpportunityCost)比另一方低,这一方就拥有了进行这项生产的比较优势。遵循比较优势的贸易行为在总体上对各方都是有利的,比较优势可以分为静态比较优势和动态比较优势。机会成本指的是做出选择时放弃另一选择的代价,例如鱼与熊掌不可兼得,鱼和熊掌就互为机会成本。

举例来说,英国既可以种植棉花,也可以发展纺纱,印度也可以从事这两个行业,那么英国和印度应该如何分工呢?这取决于双方的比较优势何在。

假如英国纺纱的效率高于印度,而印度种植棉花的效率高于英国,那么英国应该聚焦于纺纱,而印度应该聚焦于种植棉花,然后双方通过贸易来交换商品,以增加总产出,达成共赢。

实际上,全球化就是在遵循比较优势的情况下,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分工,从而提高效率和产出。

02

中国与全球化

西方国家很早就发现了全球化的好处,并向外积极推进全球化的进程,以维护自己的利益。从事后来看,全球化对任何国家都是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这方面的例子非常多,比如新加坡。

新加坡非常小,只有728平方千米,人口数约为564万,而且几乎没什么自然资源。这样的一个国家想发展,靠什么呢?新加坡的答案很简单,靠自身的比较优势加入国际生产链。在1965年独立的时候,新加坡几乎是一穷二白,但它有优良的港口,而且劳动力很便宜。与当时很多发展中国家不同,新加坡没有把跨国公司看作剥削新加坡的恶魔,而是将其看作发展经济的一个好途径,于是新加坡张开双臂欢迎跨国公司来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