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日前,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方案》,强调要“加大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支持,与开展大规模设备更新行动、实施技术改造升级工程等有机结合,完善公共服务平台,探索形成促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长效机制”。以数字化转型推动中小企业增强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实现专精特新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面临的挑战
当前,我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步伐持续加快,涌现出一批典型案例、产品和解决方案,转型服务供给能力持续提升,有力推动了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同时也要看到,数字化转型是系统性工程,点多、线长、面广,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交叉性和复杂度,难以一蹴而就,其发展仍面临一些挑战。
转型需求面临认知、技术、资金等三方面约束。从认知约束看,部分中小企业难以根据自身既有资源和能力动态调整转型策略,对数字化转型的科学认知有待深化。从技术约束看,中小企业,特别是制造业中小企业,硬件设备改造有限、软件应用覆盖率不高,数字化转型技术基础较为薄弱。从资金约束看,数字化转型投入回报不确定性高,中小企业对数字化转型有顾虑。
转型供需适配存在需求整合度不高、供给产品较少两方面不足。一方面,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基础参差不齐,个性需求碎片化、多元化,数字化转型问题、需求和场景清单分类工作需进一步加强,共性问题提炼需要更加精准、完善。另一方面,服务商更愿意把研发力量等投放在大型企业的定制化项目上,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市场需求强烈但供给相对不足,面向中小企业的“小快轻准”产品体系有待完善。
转型要素需补齐人才队伍不强、普惠服务不够两方面短板。当前,中小企业数字人才复合型能力欠缺,中小企业对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吸引力较弱,留住人才存在一定挑战。此外,与转型需求相比,面向中小企业的评估评测、上云用云、算力服务、技能培训等普惠服务内容的同质化程度较高、针对性不强。基层数字化普惠服务基础、服务资源、服务能力等需进一步提升。
推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路径
近年来,政产学研各方协同推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作,围绕解决“不愿转、不敢转、不会转”等痛点难点堵点问题,在完善政策体系、优化路径引导、提升服务质量等方面持续发力,探索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路径。
突出目标导向,挖掘转型需求。一是精准挖掘需求。重点梳理企业生产过程数字化、产品生命周期数字化、产业链供应链数字化、智能管理决策等各类场景的数字化改造需求,将数字化改造与设备更新改造、智能工厂和绿色工厂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明确系统化的改造需求。二是分业分类推进。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优先选择总体产值规模较大、聚集程度较高的细分行业,推进规上工业中小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应改尽改”、规下工业中小企业“愿改尽改”,优先遴选专精特新企业、“小巨人”企业作为数字化转型样本。
构建市场机制,强化能力供给。一是分类遴选服务商。打造服务商资源池,结合细分行业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需求、问题和场景清单,全国范围内遴选出一批综合型、行业型、场景型服务商,充分发挥三类服务商作用,实现优势互补、系统协同,形成合力。二是畅通供给协作。引导数字化服务商探索统一数据接口标准建设,提升“小快轻准”产品和解决方案的跨平台互操作能力,提升数据互联互通和软硬件系统兼容适配能力,提升产品易用性和二次开发便捷性,防范生态壁垒和数据孤岛。
夯实技术基础,深化产品培育。产品培育方面,加快培育“小快轻准”数字化产品和解决方案,构建标准化“小快轻准”产品和解决方案资源池,并对池内资源的应用情况进行跟踪评价和动态管理。分类适配方面,面向每个细分行业分别创建供需适配库,结合数字化转型的问题、需求和场景清单,对“小快轻准”产品和解决方案进行分类。技术创新方面,面向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市场需求强烈、国产供给相对不足的领域,研发攻关一批“小快轻准”数字化产品和解决方案。
发挥示范作用,树立转型标杆。“点”上抓企业。选择若干基础条件好、转型效果突出、投入产出比高、可复制性强的试点企业作为转型样板,通过案例分享、经验交流、现场观摩等形式加强对样板企业的宣传推广,引导企业“看样学样”。“线”上通链条。引导行业协会、龙头企业、链主企业通过系统开放、数据共享、资源协同等方式,加强与产业链供应链上中小企业的业务协同与互联互通,向中小企业输出转型能力,推进链式转型。“面”上强集群。充分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及中外中小企业合作区等载体的作用,加速推进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智技术在园区/集群中的深度应用。
营造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生态
推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要大力推动数字技术应用,发挥大企业的带动引领作用,提升数字化转型产品服务供给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