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发展论坛在前海合作区顺利举办
时间:2024-06-30 00:00:00来自:中国基金报(微信公众号)字号:T  T

2024年6月29日,第六届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发展论坛在深圳前海国际会议中心隆重举行,论坛盛况空前,座无虚席。

近30位来自中央部委、粤港澳政府部门和金融业界的重要嘉宾作了精彩演讲,广东省市相关部门、中央驻粤、驻深金融监管部门、粤港澳金融管理部门、广东金融机构和企业等负责人出席了论坛。论坛上,来自粤港澳三地演讲嘉宾围绕大会主题多维度、全方位研讨交流,精彩迭出,亮点纷呈。

以下是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余斌,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原主席肖钢,广东省人民政府原副省长宋海,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全国政协委员、澳门特区立法会议员叶兆佳,澳门金融管理局主席陈守信,香港金融管理局副总裁陈维民,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集团副行政总裁姚嘉仁等部分嘉宾所作演讲的主要内容。

余斌:做好五篇大文章加快打造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

余斌作了题为“加快打造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助力金融强国建设”的主旨演讲。

他指出,伴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和金融需求的快速释放,我国逐步成长为全球金融大国,在许多规模性指标上位居全球前列,但总体上“大而不强”,建设金融强国需要实现金融业由大到强的转变。当前尤其要高度关注房地产市场风险、地方债风险、中小银行风险等,需要有序防化高速增长阶段积累的经济金融风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需要妥善处理好加强金融监管和促进创新之间的关系,在金融监管和促进创新之间取得平衡。

余斌认为,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金融业也是大湾区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主导产业,建设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既是实现金融强国目标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的重要任务。在新征程上助力金融强国建设,大湾区要锚定“一点两地”全新定位,扎实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加快打造国际金融枢纽,持续推动大湾区金融高质量发展。

余斌建议,当前,要根据不同发展阶段科技型企业研发组织、资源配置、风险特征等,提供多元化科技金融服务,构建全生命周期精准金融服务体系,更好支持科技创新。要探索在大湾区构建统一的绿色金融标准,健全绿色项目认证机制,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加大对绿色产业和面向碳中和重大技术创新的金融支持,大力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发展。要构建高质量的普惠金融体系,着力解决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不断提高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可得性和满意度,助力实现共同富裕。要加快发展产业数字金融,促进数字经济与金融深度融合,构建和完善数字信用体系,探索跨境数据流动机制,更好支持数字经济发展。要健全养老金融服务体系,着力提供多样化的适老型养老金融产品和服务,增进人民福祉,持续支持银发经济发展。

肖钢:把握促进金融高质量发展的三大着力点

肖钢在演讲中指出,金融强国的目标提出是基于对金融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进一步深化认识。金融不仅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更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在谈到金融强国的内涵时,肖钢提到习近平总书记已经勾勒出六个核心要素,包括强大的货币、中央银行、金融机构、国际金融中心、金融监管和金融人才队伍。

对于如何建设金融强国,肖钢提出需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这包括构建科学稳健的金融调控体系、结构合理的金融市场体系、分工协作的金融机构体系、完备有效的金融监管体系、多样化的专业性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以及建设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金融基础设施体系。肖钢指出,金融高质量发展是实现金融强国的主题。当前的任务是要把握好金融高质量发展的主题,促进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肖钢认为,要促进金融高质量发展,需从三个方面着力。首先,必须着力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健性,注重逆周期调节和跨周期调节,以保障金融业的高质量发展。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特别是盘活被低效占用的金融资源,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是这一环境建设的关键。其次,着力打造现代金融机构和市场体系。支持国有大型金融机构发挥主力军作用,同时严格市场准入标准,强化对中小金融机构的监管,要求其立足当地、开展特色化经营。此外,还需明晰政策性机构和开发性金融机构的职能定位,发挥其独特作用,并完善中国金融企业的制度。

最后,着力推进金融高水平开放。高度开放性是金融强国建设的显著特点。应稳步扩大金融机构的制度性开放,对接国际标准,提升跨境投融资便利化。同时,吸引外资金融机构和长期资本来华展业,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促进汇率稳定和内外均衡。在开放中,要统筹金融安全与开放水平,确保国家金融安全。

宋海:广东要在普惠、绿色、养老三篇大文章上下更大的功夫

宋海指出,做好五篇金融大文章是金融业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广东在发展科技金融和数字金融方面已有良好布局落子,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和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正在推进推出,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加快深度融合,金融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