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见爆满!
时间:2024-06-23 00:00:00来自:中国基金报(微信公众号)字号:T  T

6月21日,诚通证券和融通基金在北京举办2024年中期投资策略会,在当前市场行情下,诚通证券和融通基金投资策略会现场参会人数罕见爆满。

期间,多位重磅级嘉宾闪亮登场,为大家提供了一场投资观点的盛宴。

作为会议的首位主旨演讲嘉宾,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戴相龙详细解读了金融强国的内涵、实现金融强国的路径。同时对提高社会资金转化为企业资本、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培养一流的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加强跨境人民币支付体系建设、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等重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国务院原副秘书长江小涓分析了当前的经济形势。她认为,从经济数据来看,经济已回升企稳,压力和机遇并存。需要更加关注加大政策力度、增强内生动力、稳住向好的趋势,与过往不同,强调中长期保持增长速度的重要性、发展和安全的平衡、统筹协调保增长、发展数字产业和绿色产业、高水平开放等。

日兴资产全球首席策略分析师、董事总经理NaomiFink分析,受益于非常宽松的金融环境,全球主要经济体经济数据好于预期,制造业和服务业出现触底的信号,有助于增长周期的延长。宽松的条件有利于周期性股票,当下人工智能等科技股估值相对偏高。她强调,相较美国债券,中国债券在全球投资组合中是分散风险资产的优秀资产。

中国基金报记者摘录了演讲嘉宾的精彩观点与大家分享。

戴相龙谈金融强国建设

作为会议的首位主旨演讲嘉宾,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戴相龙以金融强国建设为主题,围绕金融强国的内涵、实现金融强国的路径以及建议展开分享。

戴相龙表示,金融强国是指一个国家的金融体系影响力在世界领先,当然也基于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金融强国实力影响体现至少在六个要素方面,以及由这些要素组成的金融体系。

“我们建设金融强国不是要赶超、替代美国,成为金融霸主,而是指我们的金融实力、金融影响力在世界领先,使我们的金融地位与经济强国相适应。”

在戴相龙看来,建设金融强国是我们国家建设现代化、民族振兴和完善国际金融体系的需要。

我国经济总量排名世界第二,贸易量占世界的13%,是120个国家的主要贸易伙伴。因此,金融强国是适应我们国家经济走出去的需要。

“中国建设金融强国也是改善国际货币体系的需要。现在美元独大,美元是美国的本币,美国的利率按照本国宏观调控来实行,对新兴经济体金融市场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形成全球统一的货币很困难,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国际货币多元化。”在戴相龙看来,鉴于我国经济金融实力,现在人民币国际化已经具备条件。

接下来,对于金融强国要具备六个方面的核心要素,戴相龙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对于人民币国际化,戴相龙建议,必须让人民币走出去。我国贸易大量顺差,对外贸易收支顺差占GDP的比例需要综合平衡,特别是对“一带一路”,这是一个重要的政策。

戴相龙表示,我们国家金融机构门类齐全,规模也很大,结构可以进一步优化。非银行金融机构资产占比较低,而国际上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资产占比将近一半。同时,大型银行可以进一步强化国际化和市场化竞争能力建设。

同时,戴相龙表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30年来成效显著,下一步可以扩大对外开放,让国外的金融机构和个人更多地到中国来投资股票、债券。

此外,戴相龙表示,要在国际市场维护自己的权利,提高我们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机构的份额或者话语权,否则我国国际金融地位也会受到限制。

最后,在金融强国实现路径上,戴相龙认为,必须要建立中国式现代金融体系,六个要素不能单独发挥作用,必须互相组成一个体系才能发挥作用。

戴相龙还建议:

一是进一步提高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能力,提高货币信贷使用效力能力。戴相龙表示,多年来,中央银行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促进了经济稳定发展;

二是合理确定存贷款。戴相龙认为,随着我国进入低息时代,要保证商业银行资金来源,维护人民的利益;

三要完善结构合理的金融市场体系,提高社会资金转化为企业资本能力。最重要的是加快建设安全、规范、透明、开放的资本市场,特别是股票市场。

戴相龙表示,由于我国社会资金转化为企业资本的能力较弱,企业资本这种隐性症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一定要下决心提高把社会资金变成社会企业资本的能力。

对此,戴相龙建议,克服重资金、轻资本的传统倾向,提高资本意识;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培养一流的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在发展标准资本市场的同时发展非标准市场;推动金融控股集团的健康发展;建立高效的金融监管体系,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确立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建立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金融基础设施,特别是支付体系等。

江小涓:

中国当前经济走势分析与展望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国务院原副秘书长江小涓主要分析了中国当前的经济形势。

江小涓表示,疫情之后,经济形势已回升企稳,但增长的内生动力不足,压力和机遇并存。“当下中国经济多种压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