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赋能可持续发展 长三角ESG绿色创新论坛在沪举办
时间:2024-06-20 00:00:00来自:第一财经字号:T  T

当前,新质生产力成为热词,其内在要求创新,通过创新引领产业向更高效、更智能、更绿色的方向发展。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社会资源分配不公等等问题开始出现,ESG(环境、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因素作为衡量企业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可持续性和社会责任的重要标准,已被越来越多的企业纳入到长期发展战略中。如何将创新、新质生产力与ESG相结合,推动企业全球化进程中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各方思考的重要课题。

为进一步推动长三角绿色发展,6月19日“长三角ESG绿色创新论坛”在上海举办。本次论坛由长宁区人民政府、上海长三角商业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商创院”)、长宁区东虹桥发展办公室指导,长三角商业创新大会组委会、长三角国际绿色发展联盟主办,安永华明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长宁区人民政府程家桥街道办事处联合主办,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市虹桥开发区支行特别支持。

作为商创院主办的第六届长三角商业创新大会专题论坛之一,ESG绿色创新论坛以“创新引领全球化及可持续发展”为主题,邀请到近百位嘉宾莅临现场,包括:政府代表、学术专家、联盟单位代表、产业领军人物,大家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如何在全球化进程中发挥创新引领作用,推动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长三角的全球化可持续发展事业贡献智慧和力量。

可持续发展需要各行业共同长期努力

今年是联合国提出ESG概念20周年,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积极推动绿色低碳经济的新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并实践ESG,并在经营活动中积极创新,实施契合企业发展需要且能充分发挥?身资源优势的ESG策略,推动经济社会的?质量发展,并在环境、社会与治理领域做出了积极贡献。

商创院秘书长兼常务副院长蒋斌致辞表示:通过协同创新、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是长周期的、全链条的,也是高强度、跨学科、跨领域的。需要认识到这些巨大变革中的红利以及挑战,坚持可持续发展和创新是未来发展必须的理念。

安永华中区主管合伙人夏俊在致辞中表示,新时代的企业需要从战略层面出发,以绿色为发展方向,以创新为发展动力,以提升业绩表现、和建设美丽中国为企业责任,实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积极参与企业出海,提升国际竞争力水平。

在可持续发展中,清洁能源被视为重要支柱。氢能作为一种高效、清洁的能源备受关注,被广泛应用于交通、能源、工业等领域。海卓健是一家行业领先的氢能核心材料高科技企业,公司CEO高厚春的演讲主题是“驱动氢能,引领全球绿色发展”,她强调,创新驱动发展是形成新的增长动力的源泉,发展氢能产业,是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对我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以大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如火如荼,如何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助力可持续发展,是新时代下的考题。华院计算技术(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主要研究算法模型,同时推动算法模型尤其是人工智能在不同行业应用场景中的落地,使行业更加智能化。公司董事长宣晓华表示,可持续制造有很多典型AI应用场景,包括碳排放和能源管理、资源优化管理、供应链协同、生产安全和风险预测以及质量预测和工艺优化等。例如在AI助力双碳管理方面,可以基于AI技术,对各工艺工序环节建模,实现碳足迹数据的可靠采集和评估,以此为基础进行分析预测,辅助规划减碳和能源替代路径。

谈及创新对可持续发展的助力,普洛斯一直是先行者和践行者,其以科技运营的产业服务能力和零碳解决方案,赋能第三方业主,促进物流供应链更加高质量绿色发展。在本次论坛上,普洛斯研究院科技创新副总裁张剑锋的演讲围绕开放式创新赋能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展开。他谈道,AI“2.0”阶段已经到来,AI除了实现对各行各业的技术赋能之外,也会创造更多商业模式,普洛斯研究院持将续探索前沿技术在业务场景中的应用和推广,并将继续开放场景、分享资源、共创成果,发挥生态协同的优势,携手各方合作伙伴,驱动更前沿开放的创新。

众所周知,建筑业是“碳排放”大户,在双碳目标下,绿色建筑成为产业升级的重要方向,贯穿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绿色低碳发展正在全面进行中。远大科技集团江苏地区总经理熊焕讲述了公司在绿色低碳建筑、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和成效。宁波深蓝探索海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一直致力于推动海洋科学的研究和发展,将海洋科考探索和海洋文旅有机结合,拉近公众与神秘海洋的距离,助力中国海洋文化发展,公司总经理宁宁深入浅出地分享了海洋科考知识和趣闻。

中国气候科技产业需要全球化布局

在本次论坛上,由商创院、长三角国际绿色发展联盟和安永研究院共同编制的《新质扬帆,面向2060的中国气候科技产业》(2024版)白皮书重磅发布,白皮书阐述了中国气候科技产业发展概况。

白皮书认为,中国气候科技产业在优势赛道已实现全球领跑。未来,全球能源竞争将从资源竞争迈向技术竞争,新质生产力将推动中国气候科技产业高质量发展。全球化布局是提升我国气候科技产业企业全球影响力,迈向“气候科技强国”的必经之路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