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罗志恒: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新形势、新目标与新方向
时间:2024-06-19 00:00:00来自:第一财经字号:T  T

财税体制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就奠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基础,理顺了政府与市场、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提高了中央宏观调控能力,推动了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分税制改革30年来,党中央持续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对财政的定位和职能从宏观调控工具上升到国家治理层面,从经济职能上升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层面。2023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谋划新一轮财政体制改革,政府与市场关系、中央与地方关系将有新的进展,将从根本上解决当前财政形势紧平衡和地方债务风险等问题。

一、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面临新的政治经济形势

当前中国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逆全球化和民粹主义甚嚣尘上,面临的形势较以往更严峻。财税体制要服从和服务于新的政治经济形势和国家战略。

一是全球经济下行具有周期性和结构性原因,逆全球化和脱钩断链等将对中国经济造成较大冲击。“十四五”期间的全球经济从“低增长、低通胀、低利率和高债务”的三低一高模式转变为“低增长、高通胀、高利率、高债务”。全球经济面临人口老龄化、贫富分化加剧和贸易摩擦的压制,对中国的出口需求产生较大冲击;脱钩断链等导致中国可能面临供给冲击,引发供应链的不稳定。

二是国内资源禀赋和发展阶段发生重大变化,经济增速将继续下台阶,税收收入和土地出让收入增速都将下行,财政收入高增速时代已远去。2022年我国人口见顶回落,将从需求端、供给端共同导致潜在经济增速下降;同时,人口见顶回落意味着房地产市场由人口总量增加的增量需求退却,房地产市场下行拐点到来,影响房地产相关税收收入、土地出让收入和土地金融。尤其是部分人口流出的区域,将面临经济增长乏力和财政收入不足的问题。

三是政策间的合成谬误对企业经营的冲击,迫使减税降费持续维持在较大规模,导致宏观税负持续下降,财政汲取能力下降,而减税降费作用边际递减,若支出不能同步削减则推升债务规模。国家税务总局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累计减税降费规模达到7.6万亿元,规模力度较大。当市场主体遭遇内外部冲击,市场呼唤减税降费,甚至部分地方出现了“舆论倒逼,政策被动响应”式的减税降费,这不利于税制运行的稳定,也不利于宏观税负的稳定。企业面临的劳动力成本和能源、电力等垄断性成本上升对冲了减税降费带来的成本下降。部分运动式、一刀切的政策导致企业预期和居民信心不振,企业追加投资、居民扩张消费积极性不足,难以拉动相应的经济增长,此时的减税降费仅仅推升了债务。这就是非财政政策冲击导致财政政策陷入“减税降费陷阱”。

四是人口老龄化冲击社保并产生财政压力。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以及养老金支出标准提高(通胀上升以及提高养老金水平)导致社保压力较大。这种冲击在“十四五”期间伴随劳动年龄人口快速增加将更加显著。

五是人口流动对财政体制产生冲击。人口流动导致社保等公共服务提供必须从基于静态和户籍人口转向基于动态和以常住人口为主要依据,与之对应的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转移支付制度、基本公共服务提供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否则大量的转移支付拨付到人口流出地区,一方面导致人口流出地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的闲置浪费,另一方面导致人口流入地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供应不足,不利于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和以人为本的城镇化。

六是数字经济和服务业占比提高冲击工业经济时代的财税体制,对税收征管和财力均衡产生挑战。当前的经济统计制度和财政制度更多是基于工业时代,数字经济占比逐步提高并将在未来成为主导,相应的财政体制要做出调整,税源、税基要做新的界定。一方面,数字经济等新的经济形态对传统征管产生新的挑战,部分经济活动可能游离在征管之外;另一方面,数字经济尤其是平台经济的高度集中性,导致税源的分布更加不均衡,这对于区域税收和经济均衡发展产生新的挑战。

七是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和风险越来越高,对市场主体的冲击越来越大,政府与市场边界划分清晰的难度加大,经济社会风险财政化趋势日益明显,增加政府潜在支出责任,不利于财政可持续性。当市场主体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大、越来越多,并逐步演化为公共风险时,政府职能范围扩大、支出责任范围扩大,有演化为“无限责任”的趋势,这可能过度透支财政空间。提高发展的安全性,统筹发展和安全对财政提出更高要求。财政既要支持产业链安全、突破“卡脖子”领域,又要维持财政可持续性、化解债务风险,确保财政自身的安全。

八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和统一大市场建设等重大国家战略对财政的统筹和服务保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要求财税体制做出进一步改革。财政影响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影响供需两端、影响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财政必须在围绕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牢牢守住安全发展底线等方面做出贡献。同时,当前还存在地方政府间恶性竞争和制造政策洼地的现象,不利于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

二、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要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