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数十年间,可持续发展的长期目标在国际组织、政界、学界及商界的共同推动下,已经成为广泛共识,其作为未来经济增长的必备要素与驱动力的双重定位也得到了各国政府的战略重视。
以最为直观的气候问题为例,愈加频繁的极端天气不仅抑制企业生产活动,对企业信贷造成负面影响,也可能动摇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平衡,从而给经济发展带来巨大阻力。
从更积极的角度来看,可持续议题关注的环境、社会、治理等维度的发展有望为世界经济的复苏和增长开辟新的路径。电动汽车在过去数年之间的颠覆性创新与迅速普及就是可持续发展作为经济增长驱动力的例证。
可持续的经济增长,需要全球倡议的提出,世界各国的齐力行动,商界学界对技术、资源和知识的有效利用,也绝不能缺少金融所能提供的资本支持和风险管控专长,也正是这一需求让可持续金融逐步从概念走向现实,从单一的资金投入走向引入政、企、民三方力量的多样化融资手段,也从狭义的支持绿色转型以应对气候问题,延伸到了平衡考虑企业发展中环境、社会、治理三大因素。
对于瑞银而言,可持续金融的实践既包括自身运营层面的诸多承诺,也意味着通过金融解决方案帮助更多客户向可持续发展目标和低碳经济转型调动资本。在自身的低碳目标方面,瑞银的目标是在2050年达到范围1、范围2和特定范围3活动的净零排放;在帮助客户实现可持续发展方面,2023年,瑞银聚焦可持续发展和影响力的投资达2923亿美元,支持客户完成102单绿色、社会、可持续或可持续相关债券发行,并在诸多可持续相关排名中榜上有名。与此同时,我们也在积极与世界分享瑞银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研究,推动相关交流、讨论与创新。
缩小生物多样性投资缺口,筑基可持续未来
今年的世界经济论坛(WEF)期间,瑞银发布了与相关领域专家共同编写的白皮书《绽放或凋零》,盘点了世界在生物多样性方面的现状、解决方案以及政府行动、金融、多方合作方面的可为之处。报告显示,全球GDP的大约60%至少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自然界的多样性,在全球九大行业供应链中,至少25%的经济价值高度依赖自然。
在认识到这一点的基础上,2022年,世界各国就“自然保护领域的巴黎协定”——《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达成共识。其中,两个主要目标是到2030年扭转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到2050年实现自然向好状态。
然而,私人资本配置、企业行为和消费者行为在日常活动中忽视自然价值由来已久。原因有三:首先,危害自然的做法对应的补贴数额可能是保护自然所获得的五倍;其次,在人们找到正确的方法对自然加以测算之前,自然这一因素将始终被排除在商业和财务决策之外;最后,没有达成全球生物多样性目标的具体实施计划,前进的方向就不明朗。
这些因素的存在,降低了投资界对于支持达成2050年自然向好长期转型目标的积极性,实现2030年目标所需的投资更因此出现缺口。几年前,这一缺口估计是目前支出的五到七倍,现在缺口可能更大。因此,随着时间的流逝,扭转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任务变得越来越困难。
随着资金缺口逐年扩大,谁来为自然保护投资的问题变得愈加棘手。为了弥合每年7000亿美元的生物多样性投资缺口以实现2030年目标,通过以自然为中心的创新金融方法引导私人资本非常重要。
首先,解决方案的一个关键部分可能是转型融资。转型融资通常以关注气候议题闻名,但也可以应用于自然保护。转型金融在释放私人资本方面具有极大的潜力,并有能力推动规模化运作。例如,将金融市场中广泛使用的贷款和债券与推动环境成果的相关标准进行挂钩,其中可包含可靠的转型计划或根据披露框架进行报告等(如TNFD)。转型金融将增加这些标准的使用,最终,生物多样性测算技术会越来越多地被“带入”市场,并改善科技本身的商业实践。
其次,混合融资有助于为过去难以融资的项目吸引私人资本,并已被证明在解决仅靠转型金融可能无法解决的地方性障碍等方面具有价值。今天,世界上剩余的生物多样性中有80%存在于原住民管理的土地上。在这些领域成功部署测算技术将依赖于原住民和当地社区的有效参与。
再次,需要政府参与以支持创新和优惠融资。具体而言,政府需要提供适当的经济激励措施,比如将农业补贴与积极的环境成果联系起来。政府需要释放明确的信号,明确生物多样性战略。除此之外,用公共资本来吸引私人资本的投入也至关重要,政府需要支持创新的融资计划,并且对短期内没有明确收入来源的项目提供优惠融资。当然,从政策角度推动,将更好的数据和方法纳入主流也将具有重要意义,比如建立公共TNFD数据设施并支持私营部门采用TNFD。
最后,伙伴关系将是关键。生物多样性涉及每个部门,因此,任何管理生物多样性的战略也必须依赖于利益相关者的多样性。
可持续金融赋能产业转型升级,激发高质量经济发展动力
对于可持续金融而言,除了直接为保护自然生态提供资金支持,帮助产业转型升级,从而为企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长久助力也是其重要作用。
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未来给产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