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 | 孙明春:中国居民消费的现状与增长潜力
时间:2024-06-19 00:00:00来自:第一财经字号:T  T

过去4年,受收入增速放缓、就业预期转弱、资产价格下跌造成

的负向财富效应等因素影响,中国居民消费增速明显下了一个台阶。因此,要提振居民消费,需要改善收入预期、增加就业机会、稳定资产价格,但这又要以企业家信心和投资者信心改善为前提。可见,消费者信心、企业家信心和投资者信心已深度缠绕在一起,必须针对消费、投资、就业、资产价格等领域多管齐下,推出“政策组合拳”(包括以改善需求、创造就业为目标的短期周期性政策以及以“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为导向的中长期结构性改革),才能有效激发消费需求、推动消费实现可持续复苏。

作为一个拥有14亿人口、人均GDP仅1.2万美元的发展中经济体,中国的居民消费无论从总量、结构、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有巨大提升空间,尤其是在农村消费、服务消费及新型消费等领域仍有巨大成长潜力。

2023年,中国最终消费的增长率超过8%,为全年GDP增长(5.2%)贡献了4.3个百分点,贡献率高达82.5%,消费对稳增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众所周知,这在很大程度上受益于低基数。如果剔除基数效应,居民消费的内在增长动能到底有多强?影响消费增长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未来消费增长的潜力有多大、机会在哪里?如何推动居民消费实现可持续复苏?我们将在本文中对这些问题做一些分析和探讨。

疫情对中国居民消费造成“疤痕效应”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称“社零”)是衡量居民消费的最受关注的指标之一。2008年以来,社零增速一直在一个下行通道中。在疫情暴发前的4年里(2016~2019年),社零增速从10.4%下降到8.0%,平均每年减缓0.6个百分点。假定在疫情暴发后的4年里(2020~2023年),社零增速也按这个节奏逐年放缓,2023年的社零应该达到52.5万亿元(图1)。但实际上,自2020年开始,社零总额显著低于趋势值,2023年仅有47.1万亿元,比趋势值少了5.4万亿元。

另一个衡量消费的指标——GDP核算中的居民消费也同样放缓。2012~2019年间,其名义增速在10%上下徘徊(图2),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0.7%;在疫情暴发前的4年里,其年均增速仍高达10.4%。然而,2020~2023年间,其年均增速仅有6.3%,比疫情前显著降低。

以上数据显示,虽然消费增速放缓是一个长期趋势,但过去4年的增速下滑大幅度偏离了趋势值,出现明显的“疤痕效应”。由于疫情防控的需要,在疫情暴发期间消费活动下降在所难免;但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之后的2023年,即便消费活动一度出现“报复性反弹”,全年消费总额与长期趋势水平仍然存在很大差距。这说明,居民消费增速放缓还有其他原因。

消费增速放缓的原因分析

近年来,居民消费增速放缓还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收入增速下降

众所周知,消费是收入的函数。根据国家统计局的住户调查数据,中国城乡居民的人均消费支出与人均可支配收入高度相关。在疫情暴发前的4年里,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8.8%,同期,人均消费支出的年均增速为8.2%;在疫情暴发后的4年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年均增速下降到6.3%,人均消费支出的年均增速相应下降到5.6%。可见,消费增速放缓与收入增速放缓息息相关。

2.就业预期转弱

在收入增速放缓的同时,居民消费倾向的下降加剧了消费增速的放缓。2020年之前,中国居民的消费倾向一直处于缓慢下降的趋势中;2020年之后,居民消费倾向又下了一个台阶,跌破了70%(图3:左图)。与此同时,居民储蓄在这4年里增加了56万亿元,比2019年末增长了68%(图3:右图),显示了储蓄倾向的快速上升。

消费倾向下降很可能缘于居民对收入与就业前景的担忧,导致谨慎性储蓄上升。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22年4月,消费者信心指数从之前的113.2突然下降到86.7,之后至今一直低位徘徊。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消费者对就业的信心下降远大于对收入的信心下降(图4)。这表明,影响消费意愿的可能不只是对当期收入的满意度和对未来收入的预期,对

就业现状及前景的担忧也许是居民消费倾向下降、谨慎性储蓄上升的更重要原因。

城乡就业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这一猜测。1998年以来,伴随城镇化加速,中国城镇就业人数逐年增加,农村就业人数则逐年下降。但从2021年开始,新增城镇就业人数大幅度减少。2022年,城镇就业人数下降了840万人,是1962年以来首次下降(图5)。虽然2023年城镇就业回暖(增加了1100万人),但平均下来,2022~2023年,城镇就业年均仅增加了130万人,远低于疫情之前的20年年均增加1000万人以上的水平。可见,消费者对就业的信心不足情有可原。

城镇就业压力加大直接反映在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上。根据劳动力咨询公司RevelioLabs的市场调查数据,过去一年多来,中国企业正在招聘的每周活跃职位及新发布职位数量相比2022年初都显著下滑(图6)。企业招聘数量下降无疑会影响劳动者对就业前景的信心。这也从一个侧面表明,消费者信心与企业家信心高度关联。

3.负向财富效应

2021年以来,伴随房地产、股票等资产价格下跌,中国居民持有的资产价值大幅度缩水,形成负向财富效应,影响了消费者信心与消费意愿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