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不良资产,很多人看见“不良”两个字,第一感观就会与“萧条”“危机”等词汇联系在一起,导致其对不良资产管理行业存在一定误解。事实上,不良资产管理行业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活动中发挥着特殊作用,具有防范化解各类金融风险的专业功能。在当前中国经济的大背景下,不良资产管理行业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行业进一步完善不仅关系到金融市场的稳定运行,更直接影响到国家经济的健康发展。
过往我国已经有很多学者和行业专家从不同的视角对不良资产管理行业进行了研究,但伴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行业已经站在新发展阶段的十字路口,一些新的问题逐渐浮现,发展路径也面临新的选择。因此,探寻问题出现的深层原因,系统性地回答行业制度到底应该如何演进和完善,是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任务。而《中国不良资产管理行业制度安排研究—功能属性机制》这一专著的出版恰逢其时。专著开创了行业先河,开创性的以制度安排的角度切入,深度的剖析我国不良资产管理行业,犀利的指出行业存在问题的根本原因,创新的提出完善行业制度安排的举措建议,为我们理解这一行业提供了宝贵视角,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制度安排是一种规范个体行动的社会结构。通过制度安排的角度来解读我国不良资产管理行业,能够让我们多层次的认识行业“是什么”“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专著以“功能、属性、机制”的分析视角贯穿全书,对行业的制度安排进行了全面的、深入的剖析。专著从“做什么”的视角出发,以“功能”为切入点,将行业的功能进行宏观与微观的分类,分别分析了行业的体系功能和机构功能,并对行业内不同主体的功能进行对比研究,得出“体系功能,抑或是应具备的机构功能,各主体之间是高度统一的”,但“在践行机构功能的方式上各有侧重”的结论;从“是什么”的视角出发,以“属性”为切入点,将行业的属性具象化,总结提炼出行业的体系属性、机构的内在属性与法律属性等层面,并分别进行分析,最终得出“机构法律属性与机构的内在属性之间出现异化,是导致运行机制出现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的重要结论;从“怎么做”的视角出发,以“机制”为切入点,对行业现有的生态系统、市场运行机制、监督管理安排等进行了梳理,并且提出了运行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准确的点明了行业运行中存在的堵点与难点,为精准治疗行业“病症”提供靶点。
专著的写作逻辑十分缜密连贯。开篇即点明了创作主旨,对不良资产管理行业及制度安排的形成与特征进行了概括和总结,并构建和梳理出全书的理论分析模型,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为读者展现了全书的逻辑架构,也为后续的详细分析提供依据。随后,专著以行业及不良资产行业相关概念为切入点,对行业的主体、客体、市场以及制度安排进行了介绍,并从行业发展历史及现状的角度出发,对不良资产管理行业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这种历时性与共时性的全面分析,不仅能够使得读者清晰地了解我国不良资产管理行业蓬勃发展的历程,认识到行业发展至今市场主体和客体的丰富内涵、市场交易的厚度和广度,也能使读者深刻地理解行业发展的复杂与不易。结合以上分析,专著提出行业目前正处在“成型”但不“成熟”的发展阶段,继而引出后文对行业制度安排的分析,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制度安排的有效性评价是专著的另一个重要创新。专著从理论角度出发,将属性对机制的影响,以及机制自身存在的问题作为影响制度安排有效性的重要因素,引入“环境”因素和“显、隐性行业”因素,分析它们共同作用于制度安排的有效性,最终构成“制度—环境”行业有效性评价分析模型。有效性评价以定量和定性为主要分析方式,从理论视角进行评价的同时,引入了我国自身的发展趋势变化,以及国际间数据的比较分析,这种结合实践的分析方法,使得专著不仅具有理论价值,更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在进一步完善行业的制度安排方面,专著提出了许多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作者认为,应该坚定常态化的行业制度安排,坚守行业的功能定位,优化行业的运行机制,优化行业主体生态系统安排和行业发展环境,构建行业统一大市场,以此推动不良资产管理行业的健康发展。其中,“优化行业主体生态系统安排”的举措发人深省,值得引起行业及监管部门的注意,这种根据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而优化形成的行业内“能升能降”的分类机制,有可能成为未来行业体系改革的重要举措。
从整体上看,《中国不良资产管理行业制度安排研究》这一专著,不仅全面深入地剖析了不良资产管理行业的制度安排,还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和思考,它不仅是一部理论性很强的学术著作,更是一部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工具书。然而,任何一部著作都不可能完美无缺,这部专著在一些方面还可以进一步深入和拓展。本人的一些浅薄之见也供作者和其他读者参考。例如,对于不良资产管理行业有效性评价方面,还可以进一步加强研究,探究是否存在更优解,使评价结果更加科学有效。此外,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如何应用和适应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手段,完善不良资产管理行业的制度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