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第六年,区域融合与协同发展正在不断走深走实。
6月5日至6日,2024年度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在浙江省温州市举行。会议以“谱写长三角一体化新篇章,勇当中国式现代化先行者”为主题,全面总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特别是近一年的工作成效与经验,深入分析新形势下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新使命、新任务。
6日上午,第六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层论坛(下称“论坛”)举行,长三角首次联合发布一体化发展实事项目清单,此外三省一市签约十项长三角合作项目、首批12个长三角创新联合体成立;在5日举办的长三角企业家联盟会议上,第四批共5家长三角产业链联盟授牌,长三角产业链联盟数量扩充至19个,超过半数聚焦新质生产力。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聚拢要素是关键
“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原动力,也是产生内生动力的核心。”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区域发展研究室主任、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研究中心秘书长宗传宏对第一财经表示。
数据显示,长三角地区研发投入强度达3.23%,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近0.7个百分点;每万人拥有研发人员76.2人年,是全国平均水平的近2倍。
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聚拢要素是关键所在。宗传宏表示:“区域内生动力的获得除了科技创新外,还需要通过诸多要素的集聚和联动,对科技创新产生巨大的支撑作用,继而不断提升新质生产力。”
宗传宏称,长三角区域内的创新活动除了科技创新外,更重要的是利用科技创新平台将资金、人才、信息、文化、基础设施、市场、社会等各层面、各领域的要素更加紧密、有序地集聚起来,并不断深化相互间的“化学反应”,进而形成不同应用场景下的新质生产力。
上述座谈会指出,要聚焦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着力提升科技创新策源能力,营造更具全球竞争力的创新生态,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深入推进数字长三角建设,在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上率先探路、勇挑大梁。
6月6日,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联合江苏省科技情报研究所、浙江省科技信息研究院、安徽省科技情报研究所共同发布《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2024》(下称“报告”)。报告以提升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策源力、支撑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为评价对象,构建了5项一级指标、20项二级指标的指标体系。
报告显示,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从2011年的100分增长至2023年的267.57分;2018年以来,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年均增幅达9.26%,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迈向新阶段。具体来看,5项一级指标中,成果共用指标增幅最大,资源共享指标次之,增速第三的是产业联动指标。
报告课题组成员、上海市科学研究所统计评价研究室主任张宓之告诉第一财经,目前,长三角创新人才量质双升,R&D人员全时当量13年间从73.84万人年增长至198.35万人年,年均增速达8.58%,高于同期全国7.89%的年均增速,占全国R&D人员全时当量的近1/3。
同时,长三角科研合作不断紧密。长三角科研合作网络密度升至0.74,在近年趋于稳定的趋势下,提升了0.04,形成以上海、南京、杭州、合肥、苏州等大城市为核心圈层,镇江、徐州、无锡、宁波、温州等城市不断趋近核心圈层的长三角科研合作的共同体。聚焦材料化学等基础学科和生命科学领域,长三角加速协同开展科学前沿突破,科技创新联合攻关项目加快实施,推动产业经济效益增长。
上述12个长三角创新联合体覆盖了航空制造、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智能装备、生物医药等多个领域。
但也要看到,新质生产力的跨域发展,中小微企业的转化需求迫切。“中小微企业的发展也会涉及关键技术甚至‘卡脖子’技术,而且成本可能更低,效果更好。因此,在重视大型攻关项目的同时,也要重视中小微企业的科技创新。”宗传宏说,但需注意,中小微企业的技术成果往往转化周期长、不确定因素多、成长风险大,这需要更加专业的服务机构“与之同行”。
此外,宁波市社科院(社科联)党组书记、院长(主席)傅晓告诉记者,要推动长三角区域新质生产力发展,还需要解决资金、人才这两大问题。“这意味着,我们的政策机制需要进一步向资金匹配、人才培养的角度发力,长三角聚集了全国五分之一的‘双一流’高校,一体化机制可以畅通科技、人才、教育良性循环。”
对于新质生产力的跨区域配套,傅晓表示,这需要长三角区域内的经济技术开发区、自由贸易试验区以及各类科创产业园区发挥领头和示范作用,甚至是将科技创新作为现阶段的主要任务。
“无论是联合攻关项目、创新共同体还是重大科研工程的实施,其本质是在区域协同创新的模式下,进一步打破三省一市在行政编制、行政边界上的限制,以更好地促进资源的优化组合。同时,协同创新的模式也为统一大市场的建设提供了强劲动力,比如跨域市场监管体制、协同工作机制等,均有利于促进长三角制度与规则的一体化。”傅晓说。
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试验田”和“推广站”
上述座谈会指出,要聚焦打造双循环战略枢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