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上海发掘社会力量,探索社区花园的乌鲁木齐模式
时间:2024-06-07 00:00:00来自:第一财经字号:T  T

前言:围绕“伟康路129号对面”创智农园开展的一系列社区花园更新项目,成为上海城市更新的创新尝试。2021年,一手打造这个项目的四叶草堂走出上海,在广西南宁、湖北宜昌、河南信阳等多地与当地政府主管部门合作,总结出一套可以在其他城市推广的社区花园共创流程。去年,四叶草堂创办人、同济大学学刘悦来到乌鲁木齐市挂职,他想证明这件事情在乌鲁木齐可以从0开始做。

第一财经:四叶草堂创办、创智农园建造至今已十年了,从全国来看,社区花园发展得怎么样?

刘悦来:前些年我们开始在上海做社区花园,西部、中部地区来参观的朋友都说,这个事儿只能在上海做。因为政府比较有钱,干部的能力、市民的素养都比较高,能组织得比较好。其他的地方,尤其是西部地区,几乎是不可能的。

我去年开始在乌鲁木齐市挂职,担任城乡规划管理局副局长。我是一个人来的,四叶草堂团队一个同事都没跟来。我觉得我们这里需要一个实验,证明这件事情在乌鲁木齐可以从0开始做。

我们完全以民间的方式推广社区花园,两三个月里已经做了十几个。今年我们已经启动做100个社区花园,通过社会力量,结合组织化运作。一家由返疆青年发起的创业组织——乌鲁木齐青年社区规划师志愿者队伍“乌龟营造”成立了,由一位1996年出生的女青年带头,有3个全职员工,社会组织注册也即将完成,现在已经有300多名志愿者。

今年这100个社区花园,我们既用全国社区花园营造竞赛的机制,也结合在新疆的推广。我们联合了新疆几所大学,也办一个竞赛,新疆的团队可以参与这两个竞赛。我作为援疆专家到各地演讲的时候,也带着乌龟营造去,交流环节大家就去加微信,开展工作。社区花园的未来,要用乌鲁木齐模式,由在地民间力量去做。政府背书就可以,不用特别投入经费。

第一财经:社区花园怎样改变社区做事情的方式,有没有具体的例子?

刘悦来:北京的责任规划师制度是由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管,上海的社区规划师也是各区颁发聘书,我是三个街道的社区规划师。在乌鲁木齐,一开始我也想推广这种方式,后来我觉得,要让大家看到人民的积极性。

我发现基层尤其是社区这个层面,还是比较灵活的。我们在乌鲁木齐的三个区做了实验,由社区书记、主任给青年人颁发聘书,聘任他们为社区规划师,每个社区可以聘好几个。也不是聘大师,同济大学、南京林业大学、新疆当地大学的大四或硕士研究生都可以。我在新疆带了两个研究生,他们也被聘为了社区规划师。

基层觉得年轻人能够帮助到社区,从思路、创造力、想象力到现场的行动和组织上,都是有活力的。在校学生经过一定的培训,掌握社区花园的工作方法,比如怎么跟居民讨论、怎么征求意见、怎么发动居民参与、怎么做众筹等,并且有一定的时间可以到场,就足够胜任了。现在很多社区都想聘学生,我呼吁之后更多聘新疆当地大学生,因为社区规划师必须要到现场,区内学生有优势。

所以,乌鲁木齐实验是非常草根的,做100个社区花园也不是政府提出的,我们跟年轻人们讨论,后来乌龟营造主动把它设为工作目标。这是一个特别有价值的事。具体选点也是众创的,有社区来联系,就填共享文档,根据情况,志愿者们就近去做对接。

第一财经:应该怎样支持基层团队,让社区花园的发展能持续下去?

刘悦来:现在看,没有经费不是最大问题。开放式的机制很重要。

来新疆之后我发现,因为保密等原因,很多学生做研究的时候苦于缺少真实基地的信息。四叶草堂在上海已经使用开放式的机制,只要有人联系我们想要创智农园的资料,我们都会提供。我从乌鲁木齐规划局层面,跟相关部门做了一个公益行动,凡是在乌鲁木齐想做微更新的年轻人,做研究需要的地形图,把保密部分消掉之后,由青年规划师团队协调,提供给大家。

一些比较优质的社区,如果社区愿意组织,就可以成为特别好的研究基地。我希望100个点都能变成研究基地,建立一种工作方法,选一些示范花园,把共建过程开放,通过直播、微信群内交流等方式,跟大家分享。社区干部可以去发现一些居民,让他们成为主理人。不会做也不要紧,愿意学习就好,通过培训可以掌握。

有社区正在做花园的时候,会有其他社区的居民感兴趣。帮忙建花园、一起出主意,学到东西之后,他回到自己的社区再做,就是练习。如果他做得不错,很努力,我们也会到他的社区去帮助他。我管这叫“游牧式”的工作方法。

我来乌鲁木齐也是“游牧”,像一个人带着帐篷,自己生火做饭。我吃饭的时候大家都可以过来一块吃,没有材料了我跟大家换一换。游牧式的方法同样适用于向外扩展。

民间自发做事情,政府不用作为指导单位、主管单位、主办单位,只要不反对就好了。

第一财经:社区花园从早期作为一个设施、一种活动方式,现在变成了一个工具。

刘悦来:像一把瑞士军刀一样,带着它可以干很多事。游牧时带的一大堆设施,包括怎么招呼别人一起来,都是一种“招”。

项飙为《重建附近》一书写了序,去年《三联生活周刊》请我们两个对谈,他当时说,你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