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帮助读者更好地把握全球经济脉动,理清投资思路,自2023年5月起,《中国基金报》每月会邀请来自欧、美、亚不同区域的金融机构的代表,分享他们对中国及全球经济的分析与评判。希望他们观点的碰撞,能对大家有所启发。
本期受邀嘉宾是:
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
思睿集团首席经济学家洪灏
贝莱德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宋宇
长城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汪毅
渣打中国财富管理部首席投资策略师王昕杰
中国经济运行正循环已启动
中国基金报:你对中国经济增长作何预测?
程实:近期,全球资金对中国市场的信心和兴趣不断提升,中国经济的稳健复苏和结构优化前景广阔。
首先,经济转型升级持续推进。随着中国自主创新实力的不断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有望快速发展;同时,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等创新应用蓬勃发展,传统制造业也在持续升级。
其次,内循环市场的活力不断释放,新的内需逐渐形成。中国统一大市场的红利持续显现,城市人口持续流入,城镇化水平稳步提升。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将催生全新的消费需求,支撑国内需求的活跃。
此外,国家战略部署释放新机遇。中国在新能源、人工智能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制定了一系列重大战略,高新制造和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将带来巨大的政策支持与投资需求。
尽管短期内中国经济面临种种压力和挑战,但长期来看,中国经济的发展潜力依旧巨大,改革开放的势能和科技创新的动能将逐步释放。经过爬坡过坎,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前景依旧光明。
今明两年,中国将在经济发展新阶段释放更多投资机遇,结合中国超大规模市场、政策优势和产业链优势,中国经济有望继续保持平稳增长,预计2024年经济增速将达到5.1%,2024年-2025年GDP增速均值高于2020年-2023年均值。
汪毅:今年国内需求偏弱,生产相对较强,出口相对乐观,全年实际GDP增长或有望达到5%左右。名义GDP同步或略低于实际增速,再通胀节奏可能偏慢。明年若国内地产复苏,美联储降息,或将对国内外经济环境形成更加积极的影响,名义GDP同比增幅或有望超过实际GDP。
宋宇:市场对GDP预期明显改善。在2023年末至2024年初,市场对2024年GDP增长的预期是4.5%-4.6%。一季度数据公布后,市场预期普遍上调至5%。而4月数据公布后,我认为GDP预期升至5.2%是比较合适的。
洪灏:2024年完成5.0%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难度不大。我认为经济增长是否进一步向好需要关注:
1)地产修复——利好政策频出的实际落地效果;
2)出口韧性——汇率能否适度放松支撑外贸。
中国基金报:中国最近公布的哪些经济数据值得重点关注?
程实:首先,中国进出口创历史同期新高,对外贸易整体改善。
其次,整体消费潜力正在逐步释放。1月-4月,市场销售实现恢复性增长,服务消费快速增长,网络零售继续高位增长。
“五一”假期数据显示,全国国内旅游出游总人数和总花费分别较2019年同期增长28.2%和13.5%。从结构上看,一些三、四线城市或县城开始受到游客青睐,小县城的旅游流量增幅超过了热门的一、二线城市。这一趋势表明,中国消费市场的广阔潜力正在被不断挖掘和释放,旅游消费的下沉化和差异化趋势显现。
中国经济内循环将支持更多消费场景的创造,进一步推动经济的修复和增长。
宋宇:首先,大家普遍预期的出口衰减并未出现。这不仅是由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需求有所增长;更重要的是,新产品找到了新市场。最典型的例子是,电动车对拉美及东南亚的出口显著增长。数据显示,泰国人越来越喜欢中国的电动车品牌,而过去在泰国,满街的汽车都是日本品牌。
中国的制造业已经逐渐从产业链低端走向高端。例如,小米的新车已经给欧洲高端汽车品牌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这当然是好事,但也加大了贸易摩擦的风险。可喜的是,我们看到,国家领导人近期出访欧洲,主动与欧盟国家进行沟通协调,在拉近政治关系的同时,创造了双边和多边的合作机遇,从而减少了贸易摩擦。
此外,企业出海潮正在重构我们的贸易结构和投资布局。最近,大量企业出海建厂,将国内生产的零部件甚至半成品,从国内运到海外进行组装。
与此同时,消费也在复苏。清明、“五一”两个小长假,不仅出行人数增加,人均消费也由降转升。
一方面,是由于很多地方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使得旅游消费更便捷,更具影响力。另一方面,年初以来股市的修复性行情,以及包括接连出台的房地产政策在内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缓解了人们的担忧,令负财富效应有所减少。同时,经济增长持续超预期也对提振消费信心有所帮助。
而且,种种迹象显示,外国投资者投资意愿正在恢复。
汪毅:4月份,部分行业需求偏弱、供给较强的局面仍待改善。
投资端,新质生产力带动制造业偏强;政府债发行偏慢使得基建投资略有放缓,地产消费与投资弱势延续;消费端,居民消费有亮点但增速放缓趋势未变;外需出口对我国经济增长提供正向贡献;工业生产同比进一步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