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五一”之后,端午暑期文旅之战,已悄然拉开帷幕。
近期,随着第14个中国旅游日的到来,海南、北京、广东、浙江、湖北、新疆、四川、江苏等多个省区市宣布新一轮的文旅部署,剑指即将到来的端午小长假,并为暑期游预热。
如何吸引游客?对于海南而言,文旅消费券必不可少,但在今年,消费券的作用,恐怕没有往年那么妙,前三月海南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585.28亿元,同比减少4.2%,而全国同比增加3.1%。海南,需要引入一些新的花样,才能让游客“再来海南”,新发布的“二十条”举措,有哪些值得关注的地方?
文旅消费券,还灵验吗?5月1日,海南正式启动“机票即门票”2024海南旅游消费券发放活动,用2000万元消费券联动省内21家景区和6大在线旅行商平台以及9家航空公司参与营销。同时,还联合美团发动岛内10000家景区、酒店、餐饮、休闲娱乐等生活服务全品类商户共同开展“万店齐打折”活动。
近年来,每个节日庆典,都有可能成为海南的“消费券节”,今年海南已陆续在春节、元宵节、“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母亲节等节日前后推出消费券,尤其以离岛免税消费券为重头戏,该项消费券额度占比极高,比如今年“五一”前海口发放的消费券,总金额约1700万元,涵盖超1400万元的2024年海口市第二期免税行业消费券、97.87万元的2024年海口市数字人民币离岛免税消费券以及200万元的饿了么平台消费券。
过往几年,海南确实凭借消费券拉动了不少消费,轰轰烈烈的“消费回流”现象,一波又一波的消费券功不可没,到了今年,消费券仍是一种有效拉动旅游消费的形式。
据统计,截至5月18日,海南“机票即门票”消费券领取人数已超4.5万人,活动拉动景区二销项目销售额超1074万元。该项活动在权益景区自有渠道、航司、OTA平台、放心游平台等渠道合计曝光量超10亿。入园人次排名前三的景区,分别为分界洲岛旅游区10557人、三亚蜈支洲旅游区8052人、海南呀诺达雨林文化旅游区4608人。
今年以来,海口持续开展“惠聚椰城乐享生活”系列促消费活动,累计滚动发放近6000万元消费券及数字人民币,直接拉动消费10.77亿元。
但在当前的消费大环境和出境游的压力下,“来海南”和“买海南”不再是为数不多的选项,文旅消费券的带动效应,发挥的作用可能在逐渐降低,吸引力不及从前。
今年第一季度,海南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585.28亿元,同比减少4.2%,而全国的同比增加3.1%。海南的这个指标,2021—2023年第一季度从未有过负增长。
今年“五一”,以旅游业为主导产业的海南同比增速不及全国平均水平,“机票即门票”没能让三亚带动大盘,节日期间,三亚进出港旅客量,机场进出港旅客量,经营性住宿设施平均入住率,全市旅游饭店平均入住率,景区景点、椰级乡村旅游点接待游客均出现同比下滑。“五一”假期,海口海关共监管离岛免税购物金额5.47亿元,购物人数8.58万人次。去年,这两个数据分别为8.83亿元和10.9万购物人次。
为迎接即将到来的端午、暑期之战,进一步拉动消费,促进游客淡季旅游出行,海南再度“备战升级”,将“机票即门票”2024海南旅游消费券发放活动延期至6月30日。再加上消费券的15天有效期,游客使用日期最晚可至7月14日,也即延长到了暑期,刚好接住高考、中考后的出游小高峰。
同时,不仅在时间上延长活动期限,还做到了“消费券×消费券”的权益叠加,一张来海南的机票,便意味着全岛的“专属宠爱”,海南进一步深化酒店和免税行业的合作,升级“机票即门票”权益内容,除了包含20家景区免首道门票入园,还附加“免税购物消费券”“酒店住宿特惠”等优惠,这些优惠不占用消费券额度。
为了带动淡季旅游消费,海南下足了功夫,做出了实实在在的让利,接下来的端午和暑期,海南旅游能交出什么答卷,仍值得期待。
“二十条”举措,“真金白银”激励谁?文旅消费券的吸引力不及从前,海南需要引入活水,持续激活旅游消费潜力。
近日,海南印发《海南省进一步促进文体旅商展联动扩大消费若干措施》,通篇看下来,几乎都是“真金白银”。与往年比较松散的扩大消费举措相比,今年的举措更加全面,深度、广度、力度、高度都往前推进,形成“全省一盘棋”的气象。
第一点,是举措非常全面,包揽了全岛文体旅商展的各个细分领域,包括离岛免税、演出赛事、文博展览、研学游、环岛旅游公路经营、餐饮行业升级、市县协同发展、入境旅游、金融支持等方面的内容。
第二点,是惠及的主体非常广,涉及文体旅商展各个环节的经营者,有演出赛事、文博展览的主办单位,有研学游、入境旅游的组织单位,有离岛免税经营主体、邮轮经营主体、餐饮经营主体、景区酒店经营主体等商贸经营主体,有在线旅游经营平台、航空公司,有市县单位,有金融机构。
第三点,是不再片面追求“数量”与“规模”,更加讲究“质效”,对各类活动产生的社会经济效应更进一步评估,影响力大的“赢者通吃”。比较值得注意的是,将“岛外观众”的占比纳入考量范畴,鼓励经营主体向外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