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网约车司机孙磊换了一份朝九晚五的工作后,产生了“上岸”的感觉。
他对第一财经表示,全职当网约车司机的8个月时间内,由于租车产生的费用,他每天都有接单压力。不同于坐班时公司负责五险一金,全职网约车司机并没有保障,也让孙磊产生了不小的危机感。去年年底经过几个月的寻找,最终孙磊获得了一份月薪7000元的工作,单位负责员工的五险一金让孙磊觉得更有安全感。
中国的网约车司机人数超过百万,网约车平台超过300家。一家网约车平台公司的人士对第一财经表示,据她所知,绝大多数网约车平台都不负责司机的社会保障。记者采访了数位网约车司机,目前他们或多或少都会自己购买保障,防止意外发生时没有依靠。
不少司机认为,网约车平台也有责任为司机提供相应社会保障。对于网约车司机这类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监管层也在探索和推进相关保障举措。
保障靠自己
作为一直在路上的职业,网约车司机这一工作有一定的危险性。
记者采访的数位网约车司机,都自己购买了一定保障。他们尤其看重涉及人身健康的医疗险和意外伤害险。此外,网约车司机也要为自己的养老提前规划。
分地域情况看,不少本地司机会选择自己缴纳五险一金。而外地司机则选择在老家购买一些保障,例如农村医疗合作险。此外,不少司机会购买网约车平台推出的商业险,并且认为平台推出的保险更适合司机这一群体。
来自安徽的网约车司机李清,已经在南京开了5年网约车。他在租车跑网约车以后没有自缴五险,一是因为价格较高,每个月的费用需要1000多元;二是因为李清并非南京本地人,他认为自己今后不会在南京养老,因此决定不自交五险。
李清表示自己一直在老家缴纳养老险、医疗险等,“老家的保险比较便宜,有多个档次可以选,我交的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一年几百元。”据他了解,其他网约车司机也会在老家购买这类保险作为今后保障。
不同于李清这样的外地司机,本地司机会更倾向自费缴纳五险。
北京司机陈宇表示,在开网约车后他一直自费缴纳灵活就业社保。他表示,社保费用每年都在提高,已经从之前的每月1600元涨至将近2000元。以全年计算,陈宇目前一年的社保费用超过2万元。对此,陈宇表示“快不想交了,太贵了。”
“对于保障,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想法。我的想法是如果不交社保,以后开不动车没有收入的时候该怎么办?现在交了社保,以后会有退休金,看病什么的也有医保。除非有家底可以不用担心未来的问题,不过有家底也不会选择开网约车了。”
南京网约车司机张琳在失业后选择开网约车,她认为网约车这份工作时间自由,多劳多得。作为本地司机,张琳也坚持自己缴纳社保。据张琳观察,周围的本地司机也会为自己交社保,而外地司机多数选择在老家购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
除了自己购买社保,也有司机购买了平台推出的保险。
成都网约车司机王馨表示,虽然自己会缴纳五险一金,但是也买了平台推出的一些保险。“我觉得非常有必要,平台保险比较合理的地方是可以通过出单情况扣费,出单金额高那就扣得多,接单的收入低保险扣费也低,司机能有保障。”
佛山网约车司机林东在老家购买了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每年花费在600元左右。与此同时,林东还购买了平台提供的重大疾病类保险,每天1元。但他没有给自己购买养老保险,“能不能活到收养老金都成问题。”不过,他同时表示,自己对养老有所规划。
陈宇并不认可平台推出的保险,他认为“这类保险说会提供保障,但是我们不知道出了问题之后是否真的有保障,赔偿是否麻烦。不如医保这类更可靠的保障,看病时该怎么使用就怎么使用。”
现在,司机更愿将钱抓在手里
和过往的收入对比,李清认为现在的市场越来越难。
李清目前的月收入相较于前两年几乎减半,而工作时间比原来时间还长。“目前我每个月流水大概1万多一些,去掉车租和充电费,一个月也就剩6000元左右。”
两年前一个里程为10公里的订单,李清的收入能达到25元,现在同样里程的订单到手收入仅在13到14元。李清观察到,过去平峰期1公里单价超过2元,现在平峰期有时只有1.3元。对于上述变化,除了竞争激烈外,李清认为行业中出现的订单转卖情况导致一个订单被多个平台收取费用,层层抽佣后让到手价格变低。“现在的物价都在上涨,但是唯独出行行业价格在下降。”
在当前的市场情况下,司机最关心的还是当月的收入,而不是长远的保障。他们花钱买未来保障的意愿在降低。
李清称,现在“我不关注什么保障,我就关心价格,我一个月收入有多少钱。”
从职业规划看,李清表示很多司机都以网约车作为过渡,“我从19年坚持到现在,是因为过去这个行业挺挣钱的,现在收入下滑也在考虑转行,我们这个年龄肯定不会再出去打工了,会考虑自己做点小生意。“但是,做小生意的话,社会保障一样要靠自己。
王馨也明显感受到订单价格的下滑,“2021年我刚开始接单时,起步价超过10元,现在来自第三方平台的订单有时起步价仅为7元。”除了价格下滑,订单量也在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