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加快崛起的若干政策措施》。这是继今年3月20日于湖南长沙召开的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之后,国家层面再一次聚焦中部地区发展。
此次会议上再次重申了中部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的“三基地、一枢纽”战略定位。同时提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发挥区位优势、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低碳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提升粮食能源资源保障能力等重点任务。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2023年,中部六省实现GDP总量约26.99万亿元,占据全国比重约21.41%;六省常住人口规模总量约36323万人,占据全国比重约25.77%。
受访专家表示,随着建设与改革的推进,中部地区发展优势会进一步释放。发挥中部地区区位、产业、资源等禀赋优势,有利于盘活全国整体的发展格局。中部地区武汉、合肥、长沙、南昌、郑州、太原等核心城市也应提升自身能级,并借助城市群、都市圈、城市带的发展,增强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在中部地区形成一批新的增长极。
重申“三基地、一枢纽”会议强调,要深刻领会党中央战略意图,始终紧扣中部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的战略定位,着力推进各项重点任务,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取得新的重大突破。
这是继3月20日召开的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后,国家层面又一次强调中部地区“三基地、一枢纽”战略定位。
早在2006年,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印发时,便赋予了中部地区全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的定位。
2016年,《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出台,提出巩固提升“三基地、一枢纽”地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科学确定新时期中部地区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定位。彼时提出的新时期中部地区战略定位为:全国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全国新型城镇化重点区、全国现代农业发展核心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方位开放重要支撑区,即“一中心、四区”。
今年的两场重要会议上,关于中部地区战略定位的定调再次回归“三基地、一枢纽”,将其作为中部地区取得新的重要突破中的关键方向。其中,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的功能被摆在前列。会议强调,要大力提升粮食能源资源保障能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相互促进。
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副理事长、研究员冯奎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发展环境下,粮食与能源在国家发展和安全中的地位更加重要。中部地区的河南、湖北、湖南、安徽等省是我国重要的粮食大省,山西等省是重要的能源大省。明确中部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的战略定位,这是中部资源和优势所在,也是国家战略和大局所需。
据了解,中部六省中河南、安徽、湖南、湖北、江西五省位居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之列,其中,河南正大力打造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核心区,到2025年将建成八千万亩高标准农田。在能源方面,中部六省中山西是老牌的能源大省,煤炭资源丰富,而湖北拥有宜昌这个“世界水电之都”。在矿产资源方面,江西的稀土和钨,湖南的锑和锡,湖北的磷和硅,安徽、河南的硫铁矿,以及山西的铝土在全国均具有重要地位。
“在更加强调发展安全性的当下,中部地区在粮食、能源、资源方面的优势禀赋,能够推动其发挥在高水平安全中的更大作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智库联盟秘书长秦尊文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发挥区位优势融入“双循环”中部地区区位特点突出,在全国经济地理版图中承东启西、连南贯北,被赋予综合交通运输枢纽的战略定位。但在以往,中部地区不靠海、不沿边被视为短板,在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上相对滞后,而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提出,成为中部地区将区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历史性机遇。
根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郑州、武汉被明确支持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此外,合肥、太原、长沙、南昌等地被确定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以郑州为例,郑州被誉为全国铁路的“心脏”,拥有亚洲第一大的列车编组站郑州北站。在建设交通枢纽方面,郑州提出,到2025年,将航空客运保障能力提升至4500万人次/年,国际国内航班线路可通达城市达到220个,航线班次数量达到220条;到2035年,将郑州打造成国际性现代化立体综合交通枢纽和开放门户,航空货运、客运吞吐量进入全球前列。
在今年的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上,首次提出了“中部地区的大通道格局”这一概念。而此次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再次强调,中部地区要发挥区位优势,加强现代化交通基础设施体系建设,促进要素高效自由便捷流动,更好融入服务新发展格局。
据相关专家解读,“中部地区的大通道格局”是国家多个重大发展战略的联动和协调发展。一方面要加强与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