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的必然选择
在5月27日举行的2024上海科技经济融合发展论坛上,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刘元春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专访表示,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为我国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出战略性新指引,建议以新质生产力为核心全面进行“十五五”规划战略谋划,全面整合、深化以往各种发展战略。
当日,刘元春以“新质生产力提出的时代背景”为题进行了主旨演讲。他说,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新征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客观要求,是推动生产力迭代升级、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第一,当前也是第四次科技革命与第四次产业革命加速演进的关键期。从“能力延伸论”的理论出发,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机将矿物质转化为能源动力,延伸人的双手;第二次产业革命通过电力、内燃机、汽车、飞机等,延伸了人类的双脚;第三次产业革命,半导体、计算机、互联网等形成的信息网络,延伸了人类的感官;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展开,通过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量子科技、先进通信、绿色能源等,延伸了人的大脑,知识创造的路径也随之改变。
“以数字驱动和知识创新驱动为引领,很多传统范式将发生改变。所以,我们若要真正迎接新一轮产业革命和技术革命,就必须有大量的新认识、新准备,而不是简单延续前三次这种产业革命和技术革命的一些经验。”刘元春说。
第二,当前国际格局和国际体系正在发生深刻调整,高新技术产业冲突和对未来技术革命的引领,要求国家对于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有更为体系化、学理化的认识。“必须在科技上自立自强,在新质生产力上有新思考。”刘元春说。
第三,发展新质生产力是迈向高质量发展、如期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
第四,中国已经具备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条件:人才资源方面,中高端人才数量红利逐渐显现;工业强国方面,过去10年制造业在经济中的比重提升约10个百分点,中国制造正全面向中国智造转变;出口方面,“新三样”的崛起,表明中国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上走出了一条新路。
“建议‘十五五’规划聚焦新质生产力,把它当成一个核心落脚点,围绕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各种制度、社会条件进行一系列改革和战略布局,把握好未来5至10年的关键发展期。”刘元春说。
海通证券总经理李军:
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助力科技经济融合发展
海通证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李军5月27日在以“发展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2024上海科技经济融合发展论坛上表示,金融机构服务培育新质生产力,重点在于支持产业链上具有新质生产力潜力的科创企业实现全过程创新和发展。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塑全球经济结构,科技和经济互融互促成为必然趋势。李军表示,作为上海市属大型金融国企,海通证券将服务优质科创企业投融资和建设专业化新投行作为突破口,将“科创所需”“海通所能”紧密结合,坚持以“科技金融”点燃科创引擎,着眼于“科技—产业—金融”高水平循环,找准金融支点,用好金融活水,以“价值链”“生态圈”更好撬动科技创新:
一是以“投行+投资”双轮驱动,打造股权服务价值链。海通证券投行业务紧抓科创板“硬科技”市场定位,聚焦科创龙头企业、关键“卡脖子”技术提供投融资服务。2019年7月科创板开板以来,累计服务近60家企业,占比超8%,实现融资超1400亿元,位列市场第二;截至今年一季度末,总市值排名前30的科创板上市公司中,海通证券保荐的企业占20%,其中中芯国际项目荣获2021年上海市金融创新成果奖一等奖。私募股权基金业务管理总规模近600亿元,截至今年一季度末,投资金额逾400亿元,助力130余家企业登陆资本市场,其中2021年至2023年累计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项目近140个,投资规模超90亿元。
二是以资金链与产业链互联互通,构建产融一体生态圈。海通证券集成电路领域服务覆盖材料、设备、设计、制造、封测等全产业链企业超300家;生物医药领域服务覆盖药品、器械、医药外包、医疗服务等主要细分领域企业超180家;新能源领域服务企业超300家;航空航天领域累计服务企业超110家。银证保合作提升金融服务能级,公司与临港集团、中国太保、上海农商银行成立“千帆会——新质生产力培育服务联盟”,为园区企业搭建“政企金服”桥梁,其中公司牵头卫星互联网以及脑机接口两个领域的“技术、人才、机构”图谱绘制。打造校企合作科技成果转化链,与上海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中科院长春光机所等高校院所建立“政、产、学、研、投、用”合作,与上海交通大学在临港成立“交大安泰-海通证券‘产学研投用’基地”。推进上海同济科技园成为上海市首家完成认股权登记的国家大学科技园;参与设立紫竹小苗基金,以市场化方式促进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及科学家创业。
李军说,作为在沪金融机构,海通证券为推进金融强国建设不断努力。
据介绍,近3年来,海通证券累计为上海实体经济提供融资服务总额超过3000亿元;公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