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橘油能变成“入口即化”的爆珠营养品?
在仙乐健康,中山大学苏薇薇教授团队正与其研发中心进行深度合作,根据柑橘油的理化特性及用量特点,结合仙乐健康自研的无缝包囊技术,制成能在口腔中迅速释放、充分发挥柑橘油营养价值的柑橘油爆珠产品,目前该品种已顺利通过中试,并实现规模化生产。
在汕头,越来越多像仙乐健康这样的科技型企业与中山大学等高校团队以产学研合作的形式,实现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有效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增强产业链发展韧性。
近两年来,为把握获科技部支持开展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重大机遇,汕头全面加快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出台全面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实施意见、科技创新条例、“创新型城市建设30条”等,修订出台系列科技管理办法,加快建设重大创新平台,构建“六个一”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体系,凝聚全市创新驱动发展强大合力,打通科技成果转化向创新价值链跃升的“最后一公里”。
一方面,汕头坚持常态化举办产学研“面对面”对接活动,形成政府搭台、校企唱戏的产学研合作模式,2022年以来,已连续举办18场产学研“面对面”对接活动,促成合作项目超过100项、计划投入研发资金超过2亿元;另一方面,汕头打造“南澳科学会议”这一国际化、专业化的高端学术交流平台,汇聚海内外科学“大咖”,自2023年2月启动至今已累计举办8场南澳科学会议,集聚82位院士在内的444位专家学者,用科学之光点缀汕头这一“粤东明珠”。一系列举措促使产业需求与科研成果实现精准对接,推动高水平科技成果在汕头快速实现落地转化。
“汕头作为粤东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一极,通过开展产学研深度合作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是城市构建科技创新体系的关键步骤。”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系教授林江向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表示,从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角度看,汕头推动企业与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合作,不仅能补齐粤东地区人才短缺这一短板,还能促进更多前沿科技研发在汕头“沿途下蛋”。
高校助力企业技术攻关当前,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在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性更为迫切,而这就需要及时打通科技成果向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对接的“最后一公里”,疏通应用基础研究和产业化连接的快车道。
为此,今年汕头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强化在汕高校、科研院所科技赋能作用,以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升级,发展新质生产力。
在实践中,汕头积极探索产学研紧密合作机制,搭建校企对接平台和“南澳科学会议”科学精英交流平台。不少汕头科技型企业纷纷在政府搭建的产学研“面对面”的合作交流平台中,开展与高校的前沿技术研究交流,推动高校的科研成果得以在企业中有效转化和应用,实现企业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广东光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就在此前与北京科技大学、中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高校,共同认识到退役磷酸铁锂电池回收再利用领域的重要性与挑战,便就此通过成立联合研发小组、共享实验室和产线资源等方式深入开展合作。
光华科技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与高校的产学研合作,助推了企业在电池材料的高效回收处理、提升正极材料再生利用率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比如光华科技与中南大学教授团队在废旧磷酸铁锂电池正极回收方面进行技术合作,推动该技术实现成果转化,2023年已建成一条万吨级的回收产线。
汕头华兴冶金设备股份有限公司则与华南理工大学签约共建“先进金属材料智能制造联合实验室”,产学研合作再升级,围绕我国先进金属材料产业,面向高端装备、国防军工、海洋工程、电子信息等领域的迫切需求,开展前沿研究、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不断推动科研成果实现产业化。
事实上,诸如光华科技、华兴股份等企业与知名高校开展深度合作,推动企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带动产业发展,正是汕头推动前沿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的成效所在。
根据近日广东省科技厅的统计数据,2023年度汕头吸纳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85.19亿元,增幅43.12%,成为唯一一个连续两年增幅超过40%的地市。目前,汕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达到753家,技术合同成交总额突破2.5亿元,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总量36.28亿元、占GDP比重1.20%,均创下历史新高。
林江表示,近年来,汕头以产学研合作助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的成效明显,表明高校与科研机构看好汕头在先进制造业的基础和发展环境,由此扩大了产学研的合作空间,加上政府在产学研交流活动的常态化动作,将打通“科研—产业”的转化脉络,从而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强劲动力。
龙头企业锻造产业韧性今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着力畅顺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
因此,如何推动高校科研成果“落地生金”,帮助企业精准卡位产业链的“断链”位置,真正发挥企业的强链补链作用,成为科技创新制胜产业未来的关键变量。
作为广东省第五个获批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