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就和美乡村新画卷需把握好五大关键
时间:2024-05-16 00:00:00来自:经济参考报字号:T  T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打好乡村全面振兴漂亮仗,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明确提出要着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面向新发展阶段所做出的新部署,也是新形势下需要加以深入研究和贯彻落实的时代命题。如何有力有效绘就和美乡村新画卷,关键在于把握好如下五大方面。

辩证把握“和”与“美”的核心

所谓和美乡村,顾名思义乡村要兼具“和”与“美”的内涵。和美乡村是“美丽乡村”的“升级版”,其中“和”字也是和美乡村与“美丽乡村”内涵上的根本区别所在,即让乡村从“一时美”到“持续美”。具体而言,“和”是指要在乡村建设中突出乡村文化与乡村居民的精神风貌,体现为乡村人际关系的和谐以及和而不同或不同而和,也体现为乡村人与自然之间以及自然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和谐。而“美”不仅包括乡村外在的自然美、生态美和环境美,也包括乡村功能健全、富有韵味、宜居宜业、和谐共生的内在美。

鉴于此,和美乡村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产业丰美、环境优美、乡风纯美、社会和美、生活甜美五个方面。其中产业丰美是指三产融合、多业并兴的乡村产业兴旺、蒸蒸日上的面貌。2023年全国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企业已经超过9万家,农产品电商销售额也突破了7300亿元,充分证明挖掘农业多种功能,推动农产品产业链和价值链延伸,带动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主要抓手;环境优美主要是指乡村自然人文风光,自然环境景观所呈现出的外在美,需要“和”作为主要基调;乡风纯美指城乡关系、乡村关系、村村关系、村民关系的和谐融洽,实现城乡之和、新旧之和与异同之和;社会和美是指多主体联动共治实现的乡村“内在美”,包括乡村村社之和、干部之和、邻里之和,也包括乡村上下内外之和;生活甜美是指农民在乡村中具有较高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这也需要农民形成以“和”为贵的理念,在“和”气生财的作用下实现居有所住,业有所就,逐步实现物质和精神的同步富裕。

不难看出,“和”是“美”的前提与支撑,“美”是“和”的结果和体现,二者不应互相割裂、有所偏颇。只有统筹处理好“和”与“美”之间的关系,把握好“和”的核心,通过以和为美、以和促美、以和育美、以和增美,以和聚美,才能够实现内在美和外在美相统一,才能够为建设看得见、摸得着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奠定扎实基础。

紧扣乡村“宜居”与“宜业”两大功能属性

和美乡村建设需要紧扣“宜居”与“宜业”这两大功能属性特征。“宜居”包括了“宜养”“宜生”“宜婚”等生活功能,而“宜业”则包括“宜游”“宜学”“宜资”等经济功能。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强调了乡村振兴的三个重点: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提升乡村治理水平。这三个重点工作需要紧扣和美乡村建设过程中“宜居”与“宜业”这两个基本功能属性。

通过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以“宜业”水平支持“宜居”建设,妥善控制好乡村产业发展中可能存在的对“宜居”的负面影响,合理开发一些绿色生态的乡村产业项目,实现“宜居”和“宜业”的双赢。通过增强乡村规划、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等举措提升乡村建设水平,通过抓乡村党建、推进农村移风易俗、繁荣发展乡村文化、创新和健全乡村治理机制,提升乡村治理水平。让乡村更加“宜居”和“宜业”。

“宜居”与“宜业”之间有相互促进的关系,乡村可以“宜居”促进“宜业”,也可以“宜业”反哺“宜居”,可以“宜业”带动“宜居”,也可以“宜居”支撑“宜业”。当然“宜居”与“宜业”之间也会有矛盾冲突。“宜业”可能会导致资源的过度开采,超出环境承载力,从而不利于“宜居”,同时“宜居”也意味着需要对“宜业”的开展力度必须有所限制和约束。因此,只有妥善处理好“宜居”与“宜业”之间的关系,才能实现“宜居”与“宜业”的统筹协调发展。

统筹实现“生产、生活和生态”三者融合

和美乡村建设需要统筹“生产、生活和生态”融合,在生产空间上诠释乡村经济发达之美,在生活空间上诠释社会和谐之美,在生态空间上诠释生态文明之美,实现“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

在生产方面,着力推进农业农村绿色发展水平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水平,推进传统农业现代化转型,并积极开发生态旅游、生态康养与生态研学等新型业态,开发和提升乡村新质生产力水平。在生活方面,完善乡村生活配套设施建设,健全乡村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构建便捷高效的农村生活服务体系,丰富乡村文化生活,提升乡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在生态方面,保护、恢复和利用好乡村生态资源,充分发挥好村内乡贤等能工巧匠的作用,因地制宜地展现农耕美景、特色风景、文化场景共生共融,利用好独特生态资源积极对外招引,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例如浙西衢州的“衢州有礼”诗画风光带和杭州临平的美丽经济产业,让乡村不仅有颜值,还具有产值,切实把最优美的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实现了绿色富农。因此,着力促进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