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经济版图上,地处西南腹地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承东启西,连接南北,在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大局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2020年1月3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强调,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发布。
日前在重庆召开的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指出,大力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积极培育城市群,发展壮大一批省域副中心城市,促进城市间基础设施联通、公共服务共享。
4年多来,重庆、四川携手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全面提速,重庆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为市委“一号工程”和全市工作总抓手总牵引,四川将其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的总牵引,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向着“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目标加速迈进。
共筑重要经济中心
“嘉陵江利泽航运枢纽,通航!”
4月29日,川渝共建长江上游航运中心的首个航运枢纽——嘉陵江利泽航运枢纽正式通航,可渠化嘉陵江航道29.7公里,全年可通行500吨级船舶,四川广元港到重庆港航行时间从平均15天左右缩短到7天左右。
行走在川渝各地,随处可见热火朝天的项目建设现场。
2021年67个,2022年160个,2023年248个,2024年300个……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大项目建设跑出“加速度”。
如何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川渝选择将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和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作为主攻方向。
4年多来,在重大项目引擎带动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基础设施“一张网”越织越密,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形成。
以交通领域为例,一系列重大项目密集落子,正“连点成线、连线成网”,将成渝地区与世界的时空距离迅速拉近——
陆上,郑渝高铁全线通车,成渝中线、成达万、渝西、渝万等高铁提速建设,在建和已建成川渝间省际高速公路通道21条,成渝“双核”间已形成5条直连高速大通道;
水上,万州新田港、涪陵龙头港实现铁路进港,涪江双江航电枢纽、川渝共建万州新田港二期工程等项目加快建设,以长江、嘉陵江、乌江“一干两支”国家高等级航道为骨架的航道体系基本建成;
空中,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四川达州金垭机场正式通航,重庆江北国际机场改扩建等项目加快建设,成渝世界级机场群加快形成;
……
其他领域,重大项目也加速落地。能源领域,川渝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工程有序建设,“疆电入渝”工程实现开工,川渝地区千亿方天然气生产基地建设持续推进;新基建领域,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相关项目落户成都,成渝纳入国家“东数西算”工程算力枢纽节点布局……
川渝推动传统优势产业相融共促,新兴产业集群日渐成型——
搭建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产业线上对接平台,推动川渝两地企业互采互供、配套合作,电子信息制造业总规模超1.6万亿元,综合实力跃居全国前列;深入推进成渝“氢走廊”“电走廊”“智行走廊”等重大应用场景建设,促进企业集聚、技术验证和相关产品量产。
“补齐基础设施短板,进一步促进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高效聚集,川渝携手补链强链,将推动成渝地区更好地承接沿海产业转移,进而带动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重庆工商大学副校长、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敬说。
今年一季度,重庆、四川地区生产总值分别同比增长6.2%、6.1%,增速均位居全国前列。重庆市发展改革委数据显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地区生产总值从2019年的6.3万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8.2万亿元,常住人口从9600万人增长至9853.6万人,重要经济中心特征进一步显现。
汇聚科技创新资源
在西部(重庆)科学城,电子科技大学重庆微电子产业技术研究院内,一台外形不起眼的黑色“小盒子”却蕴藏着大能量。
“这是一台太赫兹全固态8K超高清无线通信系统,已在2023成都世界大学生运动会赛事转播中成功应用。”毫米波技术与系统应用团队技术负责人牛中乾说,目前,川渝正合力推进毫米波太赫兹射频技术研发,为6G商用作准备。
4年多来,川渝合作共建西部科学城,对重大技术难点展开联合科研攻关,重大科技创新平台、项目呈全面开花之势。
平台支撑持续夯实。截至今年3月底,川渝全国重点实验室数量已达27个,重大科技平台319个,新建国家科技创新基地22个,建成国家级创新平台316个。首个国产医用回旋加速器正电子药物制备中心、长江上游种质创制大科学中心、超瞬态实验装置等一大批科研平台陆续落户或投入运营。
平台项目的密集落地,让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科技策源地功能持续显现,吸引着“孔雀西南飞”。截至目前,川渝已汇聚两院院士89位,高层次人才超过1500名,科技型企业数量超过7万家。
中科院重庆研究院研究员刘双翼曾在国外从事科研工作,回国后选择到西部科学城创业,2021年成功研发出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3.2V双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