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内产能待消化,外需是不可忽视蛋糕
1.内需静待修复
当前我国居民面临杠杆位于历史高位、以房地产作为代表的资产价格承压和收入增速趋缓的问题,居民消费和投资的信心有待修复。从表观数据上来看,在平滑过后(红色虚线部分),我国投资端(房地产开发投资和制造业投资)以及消费端的增速处于下行区间,反映出我国内需相对疲弱的状态,2023年4-11月的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额累积同比增速仍然处于负区间,疫情后修复了一段时间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在11月的同比增速为7.2%,考虑到基数效应,国内居民消费端仍然受到疤痕效应的影响。
我国经济结构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是高储蓄+低消费,这种特性和国民的风险偏好有关系,但是从居民资产负债表的情况来看,收入尚未恢复叠加资产价格承压和高杠杆,内需的修复可能还需要较长的一段时间。
2022年,我国居民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为53.02%,而美国、英国、日本,甚至印度都远高于这个水平,占比区间在70%-80%,而与之相对的,我国国民总储蓄率可以说是位居世界前列,所以我国促进消费拉动内需需要居民的收入和财富的增长提供更强的动力。伴随我国经济增长从高速迈入中高速阶段,加上疫情带来的影响,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还在修复中,但是居民对未来收入的信心从2022年下半年以来有待提振,对收入的预期可能会对居民的流动性偏好造成较大的影响。
另外一方面,作为构成居民财富很重要的一部分——房地产的价格在2021年的高点有所回落,而居民的杠杆率目前处于历史高位,所以在收入、资产、负债的三重压力下,内需的修复需要一定时间。
2.“出海”可以消化过剩产能
在内需不足的同时,我国面对的另外一个问题是产能过剩,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发现以美日韩为代表的海外市场似乎将会迎来补库拐点,2024年出口可能回暖。而在长期视角下,伴随全球产业链的重构,我国布局出海的企业越来越多,在未来一段时间,扩张海外市场可能是消化国内产能、增加企业利润和居民收入的一条可行途径。我国制造业产能利用率经历了一年半左右的回落,在今年开始缓慢上升,2023Q3的利用率情况是75.80%,而国际上以80%作为产能是否过剩的衡量标准,那么如何消化这些产能就是一个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我们看到美日韩三国经历了两年多的库存积累后,2023年的库存同比在快速下降,海外市场可能会成为我们经济增长的机会之一。
二、从出口到出海:破壁新思路
1.全球产业链正在重构
二战后,全球产业链的迁移已经经历了“日本à亚洲四小龙à中国”三个阶段,而最新一轮的产业链重构过程中,由于政治、国际关系、劳动力成本等多方面因素,部分产业链正在从中国向东南亚、南亚、墨西哥等地区转移,我们可以参考日本应对部分产业链转移的经验,用“出海”的方式使国内产业链得到延伸,通过对资源整合和技术壁垒突破、海外进出口限制政策的规避,给国内经济带来新的增长点。
作为世界消费大国,美国的进口金额占比数据其实可以从侧面说明产业链的迁移情况:1970-1986年,伴随日本经济快速恢复,美国贸易逆差开始出现,日本出口份额显著提升;而后受益于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快速提升。1986-1995年间,亚洲四小龙迅速崛起,产业链进一步迁移到东亚地区。在1995年之后,由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和具有强大的资源禀赋,中国成为产业链重构第三阶段的主角,承接了东亚地区转移出来的大量劳动密集型制造业。2001年中国加入了WTO,进一步融入了全球的产业链,出口成为拉动中国经济高速提升的关键力量。
经过多年积累,中国逐渐从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轨,再加上国际关系、国家安全等因素的影响,我们从美国进口金额占比上可以看出从2017年以来产业链开始从中国流出,而东盟各国的占比总体有明显上升,而我国对美国出口占比下降的同时对东盟的出口占比稳步提升,因此,从我国流出的产业链部分可能在被东南亚地区承接。
在产业链重构的新阶段,中美关系的转变是很关键的变量。美国对中国贸易的打压一方面是希望遏制中国的国际经济影响力,一方面是意图阻碍先进科技流入中国。因此,我国产业走出中国延伸到海外,主动去寻找破壁机会可能是未来产业格局变化的重点。“出海”和“出口”是两个不同概念的以外需拉动经济的方式,“出海”是指将产业链铺设到海外,不仅是销售环节,还包括在海外建厂经营、进行售后服务等举措,相比于“出口”,“出海”能够有效控制成本,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规避进出口环节中的限制。
2.来自于日本的出海经验:海外投资和企业利润呈现正相关关系
其实在我们之前,日本已经走过一遍从出口到出海的路,在1990年日本房地产泡沫破裂后,随之而来的是“低增速-低通胀”恶性循环,在国内经济疲弱的环境下,日本企业开始把工厂迁移到国外,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从1996年的2.8万亿美元一路拉升到2016年的18万亿美元,日本的私人部门开始大规模买入海外金融资产,其中,在证券投资方面,日本家庭部门、非金融企业部门从1997年的29.89万亿日元和4.98万一日元增长至1999年的33.26万亿日元和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