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把他的诗印在商品包装上,短短几句达及生死之问
时间:2024-03-28 00:00:00来自:第一财经字号:T  T

“树林真可爱,幽暗而深远。/可是我还得赶赴一个约会,/还得赶好多里路才能安睡,/还得赶好多里路才能安睡。”(方平译)这首诗已经铭入了美国人的“文化无意识”,最后重复的两句,人人都能吟出它的英文原文:“AndmilestogobeforeIsleep/AndmilestogobeforeIsleep.”联邦快递把“MilestoGo”印在自己的车厢和包装上,“EasyWindandDawnyFlake”(方平译为“一阵微风吹过……一片鹅毛似的雪花卷过”),则是烘干机、洗衣皂的现成的广告词。

你在不经意之间,就能在美国商场的货架上、在各色各样的商品的包装上看到这首诗,它的题目“StoppingbyWoodsonaSnowEvening”,方平先生译为《停马在雪夜的林边》,也许另一个常见译法“雪夜林中小驻”更精炼,而且“驻”字依靠其偏旁,恰可以解释为“停马”。这首诗,是罗伯特·弗罗斯特1923年发表的诗集《新罕布什尔》中的一首,次年,他凭藉此诗集获得了普利策诗歌奖。这之后,他又得了三次普利策,分别在1931年、1937年和1943年。弗罗斯特生于1874年,纵览整个20世纪,如果他不能称为“美利坚民族诗人”,那绝没有第二人可以当此名号了。

乡村、森林与雪夜

技艺高超的简洁,令弗罗斯特的诗篇俘获人心,也使中文译家犯难,中文在面对这种既精炼又“朗朗上口”的外语诗时是最笨拙的,原作的格律整齐和语词精炼,对于中译来说,几乎不可能兼得。《雪夜林中小驻》是从一个夜行人的内心视角出发写的,他把马停在树林间时,看四下无人,而马摇了摇胸前的挂铃,看样子也不知道主人为何停留。弗罗斯特用了4段16句诗行记下这一刻。无数中国人,在通过“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认识中国古诗的时候,也接受了“疑”带来的不确定的美学,而近一个世纪以来的美国人,在做学子的时候,都是通过这16句第一次认识了自己国家的诗歌,通过弗罗斯特的第一句“Whosewoodstheseare,IthinkIknow.Hishouseisinthevillagethough”,他们能懂得,诗并不是简单的“有话不好好说”,而是在确定和不确定之间产生的叙述,是在转折、变换、交错之中发现韵律。

诗有名了,研究和评论就会特别细,牵扯出的主题也是足够宏大。这首诗,弗罗斯特是花了20分钟写成的。1922年,他在沙夫茨伯里的家中苦思一首长诗而不得时,突然在黎明的曙光中获得灵感,脑海中出现了冬日雪夜里一个驻马人的场景,从而落笔写下。场景很小,思绪和感受简短,但研究者、评论者说它达及生死之问,雪夜林间,也许为了欣赏风景,但也是因为困乏,而“赴约”是为了“安睡”,这意象总让人浮想到对死亡的暗示。如方平先生就这样解析:

“人生在世,好比百年过客,他的最后归宿就是那长眠不醒的死亡。对于那步履沉重、失去了生活勇气的人,他会产生一种幻觉,似乎听到了死神在发出引诱的歌声,使他像游子归家似的渴望早早结束那遍地荆棘的旅程。”

当然,弗罗斯特会否认这种解读。“安睡”“睡眠”的含混不清,正是一首诗的妙处所在,反映了诗人了不起的“伎俩”。弗罗斯特在说起此诗时,都说那是他“最好的回忆”,他也为此而得意。他把自己的诗歌视为表演,在许多演讲场合朗读自己作品时,他很需要、也无比享受在场者跟着一起吟诵的场面。他甚至说,自己某次演讲,对听众说:“你们有多少人不知道《雪夜林中小驻》?”现场两三千人中“只有一个人没羞没臊地举起了手”。

应该说,这位一生主要在乡村生活的诗人,对森林、雪夜的意象是太熟悉了,因此他能很自然地织入隐喻,利用景物描写自如地调动读者的想象。像是他最早的一首诗《男孩的意愿》里也这么写:

“我的心愿之一是那黑沉沉的树林,/那古朴苍劲、柔风难吹进的树林,/并不仅仅是看上去的幽暗伪装,/而应伸展延续,直至地老天荒。//我不该被抑制,而在某一日,/我该偷偷溜走,溜进那茫茫林间……我看不出任何理由要回头返程……”

为“正常人”写诗

1912年8月23日,年近不惑的弗罗斯特,觉得自己在美国始终只是略有薄名,于是卖掉了新罕布什尔的自家庄园,携妻子和4个孩子从波士顿出发,渡过大西洋到英国,想做奋力一搏。他带在手头的作品,首先就是这首《男孩的意愿》。他拜访伦敦的文学大佬,把自己的诗作投给那里的杂志和出版商,两年以后,他拿出了一组新写的诗歌,取总标题为《波士顿以北》。这本诗集里的诗,一改《男孩的意愿》等早期诗里充满景物描写的风格,而是大量地叙事,讲故事,对话滔滔不绝。集子里的第一首就是《修墙》,以下仍是方平的译文:

“准是有谁不喜欢有一道墙吧——/让冻结的土地在墙脚下隆起,/大白天,叫垒石从墙头掉下,/裂开一个缺口,两人并肩走得过。/那猎人干的事却是另一番糟蹋,/我跟在他们后面,去做些修补;/他们不留一块垒石在石头上,/一心要把兔子从藏身的地方赶出来,/去讨好那群汪汪叫的猎狗……”

《修墙》说的是互为邻居的两户人家,因为院子之间的隔墙坏了,相约一起修墙,他们把掉地上的垒石捡起来,砌回去,干着干着,对墙产生了疑问:“我垒一道围墙,先要弄明白/我围进来的是什么,圈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