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第一季度尾部看经济
时间:2024-03-27 00:00:00来自:第一财经字号:T  T

倏忽间,2024年的一季度已经接近尾声。

从2023年4月开始,市场就在讨论,中国是否存在通缩。央行在当年5月份发布的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表示,消费者价格指数(CPI)的阶段性回落源于供需恢复时间差和基数效应,经济没有通缩。

但是,2023年的数据披露后,关于中国是否存在通缩的讨论再度升温。

2023年全年,CPI同比增长0.2%,且10-12月连续3个月为负;工业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全年下降3%,连续15个月为负。受此拖累,国内生产总值(GDP)平减指数罕见为负(-0.54%),为2000年以来(除2020年外)的最低。

GDP平减指数是一个价格水平的宏观测量指标,它涉及所有商品和服务,计算基础比CPI更广泛。

由于对通缩的定义和选取的指标不同,各方对当前的中国经济是否存在通缩的判断也不尽相同。

但各方都不否认的是,过去一段时间价格在持续走低,当前处于低位微增长的状态。

通缩、通胀和滞胀

通缩与通胀是相对应的概念,与此相关的概念还有滞胀。

基础教科书中通胀的概念是指在一段时间内,物价的持续普遍上涨;通缩是指在一段时间物价的普遍和持续下跌。二者经常被解释为一种货币现象,前者是货币供给大于货币需求,后者是货币供给小于货币需求。

滞胀指的是通胀和经济增长停滞并存的现象。

通常认为,通缩对经济的危害比通胀大,滞胀的危害比通缩大。因为通缩可能导致债务负担加重、消费和投资减少,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滞胀一般伴随着高失业率,而且通常用来对抗通胀的政策,比如提高利率,则可能会使经济增速进一步放缓,增加失业。而用来对抗通缩的政策,比如降低利率或增加政府支出,又可能加剧通胀,所以给政策制定者带来双重挑战。

滞胀的典型例子是上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当时,石油价格的急剧上涨导致了生产成本的增加,物价普遍上升,而经济增长却停滞不前,失业率居高不下。

是否通缩

在实际的经济运行中,对通缩的判断通常要求具备三个特征,即物价水平(CPI)的持续负增长、货币供应量(M2)增速下降,且伴随着经济衰退。

从数据上看,1月和2月的CPI同比增速为-0.8%和0.7%。从分项来看,主要是食品价格(-5.9%、0.9%)和消费品价格指数(-1.7%、-0.1%)的下跌拖累了CPI的增速,不包括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同比分别为0.4%和1.2%,环比有增,同比持平,处于合意区间。

生产者价格指数(PPI)方面,1月和2月分别为-2.5%和-2.7%,已经持续17个月为负,尽管1月和2月环比增速下降,但要考虑到春节假日等因素影响,工业生产处于传统淡季。

货币方面,1月和2月M1和M2的增速分别为5.9%、1.2%和8.7%、8.7%。虽然较2023年同期(6.7%、5.8%;12.6%、12.9%)和全年(3.5%、12.3%)略低,但依然保持高于GDP增速的增长速度。

总体来看,当前我国物价只是暂时的、结构性的下跌,且货币环境较宽松、经济整体运行稳定,并没有出现严格定义上的通货紧缩。

从未来的走势看,随着商品和服务需求的持续恢复,叠加消费品以旧换新等政策的带动,同时考虑到翘尾下拉的影响减弱,预计居民消费价格仍然将呈现温和上涨的态势。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M1和M2存在的剪刀差。

M1通常包括流通中的现金和银行的活期存款,M2则包括M1加上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当M1的增速超过M2的增速时,为正剪刀差,这通常意味着市场对经济的预期相对比较乐观,更多的钱愿意拿出来消费或者投资,市场上的“活钱”增多,经济活力会增强。相反,当M2的增速超过M1的增速时,为负剪刀差,这可能表明市场上的“死钱”增多,经济活力减弱。

从2018年3月开始,中国的M2在绝大部分时间都大于M1,这意味着市场对经济形势的预期还未完全回暖。

两种通缩机制

虽然中国当前并未出现严格意义上的通缩,经济一直也在温和复苏,但仍然面临很多挑战。

比如,由于价格的持续走低,导致名义GDP增速低于扣除价格因素后的实际GDP增速,而企业经营、居民收入与名义GDP的相关性高于与实际GDP的相关性,所以这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市场主体的微观感受与宏观数据存在偏离。

另外,市场一直有观点担心中国经济形成“低物价和高负债反馈螺旋”。这一风险实际上与通缩产生的风险比较类似。

在经典的经济学理论中,关于通缩机制的阐述主要有两种。

一是货币数量学派代表人物费雪20世纪30年代针对美国1929~1933年大萧条提出的债务通缩理论。它是“生产价格收缩-实际利率上升-负债恶化-经济进一步收缩”的连锁传导机制,描述的是在经济衰退期间,过度的债务负担和通货紧缩(物价下降)相互作用,导致经济进一步恶化的过程。

二是美联储原主席伯南克在1996年提出的金融加速器理论。即当经济下滑时,企业盈利能力下降,资产负债表恶化,抵押物估值下降,金融部门对企业的预期风险增加,因此要求企业有更高的资本金和更低的资产负债率,企业融资规模被迫收缩,进而投资规模收缩,导致经济进一步恶化。中小企业首当其冲,并在居民、企业和政府资产负债表间传导,经济加速走向萧条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