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3·15,近期,第一财经启动《3·15消费者维权调查问卷》,经过两周左右时间,收集到近1000份样本反馈。
根据这些样本来看,80%以上的受访者在日常消费过程中遇到过被商家侵害权益,但是约50%的受访者并不十分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比例最高的消费纠纷聚集在食品餐饮、电商和零售购物三大产业领域,而医美、健身连锁等也是纠纷不断。
第一财经记者近期多方调研,揭露消费陷阱,也给消费者们更多避坑建议。
消费者依法享有哪些权利?
此次问卷调查显示,有84.14%的受访者表示在日常消费过程中有被商家侵害权益的经历。
谈及具体的维权方式,92.21%的受访者知晓消费者热线,但是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内容并不了解,比如只有15.96%的受访者认为自己了解、50.14%的受访者认为自己认知一般、29.18%的受访者认为自己了解一点、4.82%的受访者根本不了解。
而被问及“你知道消费者依法享有哪些权利吗?”的问题时,91.22%的受访者知道知情权、81.16%的受访者有自主权知道有自主选择权、68.27%的受访者知道公平交易权。接下来的大量权利,都只有不到50%的受访者知晓,比如45.89%的受访者知道求偿权、34.28%的受访者知道获知权、38.39%受访者知道监督权,至于结社权仅有16.57%的受访者知晓。
对此,法律界人士建议消费者多了解一下消费者权益相关法律。北京云嘉律师事务所律师赵占领表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直接规定的权利包括安全权,指人身安全权和财产安全权,要求经营者提供合理安全性的商品和服务,以及确保消费场所的安全性;消费者有权了解与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服务相关的真实情况的知情权;消费者有可以自主地选择购买的商品或接受的服务,不受经营者强迫的自主选择权;在与经营者交易时,消费者应获得公平的交易条件,包括合理定价和自愿交易的公平交易权;当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过程中受到人身或财产损害时,有权依法获得赔偿的求偿权;消费者有权依法成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社会团体的结社权;消费者有对商品和服务以及消费者保护工作进行监督的监督权等。
食品餐饮纠纷比例最高
根据问卷调查,受访者们遇到的侵犯消费者权益事件大多集中在商品质量方面。涉及假冒伪劣的占比达80.17%、虚假宣传的为74.79%、价格问题的为61.33%、退赔售后问题占41.64%。
在被问及具体的侵犯消费者权益事件涉及哪些产业时,78.33%的受访者选择了食品和餐饮,其次是占比69.41%的电商平台、第三位的是占比61.47%的零售购物、然后是旅游酒店占48.58%、电子类产品占27.34%、快递物流为20.82%、医美占15.58%、房地产占12.32%、汽车占11.05%。
受访者反馈涉及食品安全的投诉纠纷中,虚假成分占比最高为74.08%、危害健康占比71.1%、食品质量比如过期问题为61.9%。
就虚假成分或宣传方面,第一财经记者注意到在食品领域并不少见。比如近年来,随着消费者对营养、健康的关注度日益提升,特别是中老年消费群体,国内乳基营养品消费也呈现增长的势头,但部分门店在销售骆驼奶粉、羊奶粉产品时,对产品的功能进行虚构,声称能够治疗多种疾病,并以疗程为名,诱导中老年消费者大量购买。在2023年上海市场监管局公布一系列查办的典型案件中,就有类似的情况,当事人通过会销的方式,声称骆驼奶粉可以治疗肾病和糖尿病,向附近老人兜售推销骆驼奶粉,但其实际销售的骆驼奶粉仅为普通食品。
对此,赵占领认为,“骆驼、羊奶粉包治百病”是典型的虚假宣传,也违反了《广告法》的规定,因为食品是不能宣称有保健效果的,更不能宣称有医疗效果。
广东省食品安全保障促进会副会长朱丹蓬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国家对于食品安全这一块,历来都是非常重视的,颁布了相应的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但也有很多不良商贩的存在。在消费者需要合理维权的时候,可以通过315投诉热线进行举报,去维护消费者自身的合法权益,如果315投诉热线的处理结果还没有达到消费者的预期,还可以通过法律的手段去维护权益。
消费者难辨真伪,购买新兴产品需谨慎
当被问及消费者权益受侵害的原因主要是哪个方面时,有82.58%的受访者选择了缺乏辨别真伪能力、超过75%的受访者认为是权益保护意识不强、另外各有40%多的受访者认为是违法成本太低和商家素质欠佳。
缺乏辨别真伪的能力也体现在被问及电商、电子类产品的纠纷主要涉及哪些问题时,高达81.87%的受访者选择了虚假宣传。这与上述食品类纠纷中涉虚假问题占较高比例一致。
尤其是一些具有专业门槛的电子类商品难以让普通消费者鉴别真伪,存在虚假宣传嫌疑,比如无创血糖监测手表。血糖作为重要的生理体征指标,也备受人们关注,尤其是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除了传统的需要扎针的血糖仪之外,近年来动态血糖检测仪(CGM)作为一种微创且能持续监测血糖的方法,创造了一部分新的需求,但CGM设备属于易耗品,需要不断更换传感器,使用费用较高。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能够有一种可穿戴设备,既无须扎针采血,又能持续提供精准持续的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