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曙 :经济周期为什么不见了
时间:2024-03-14 00:00:00来自:第一财经字号:T  T

春去秋来,周而复始,自然有季节;经济亦有自己的季节,市场经济运行也遵循着周期性波动规律。虽然经济周期不像天体运动般有着严格的固定规律,但每个周期都有大致相同的萧条-复苏-繁荣-衰退的过程。按照周期波动的时间长短,又可以将经济周期划分为长周期、中周期和短周期。

经济短周期,本质上反映实体经济的需求波动。制造业PMI指数是观测实体经济需求波动的较好指标。在2022年以前,实体经济需求呈现相对规律的周期性波动,即使在2020年上半年经济遭遇疫情严重冲击,经济仍表现出强劲的周期韧性。

然而,自进入2022年以来,制造业PMI的波动呈现出无规律的上下振动。周期特性仿佛受到某种冲击、伤害,消失不见了,或者说依靠常规的方式观察已经变得不明显了。除了在2023年年初出现短暂回升之外,大部分时间制造业PMI均在50以下低位震荡,呈弱PMI局面。

为何周期不见了?是什么压制了周期的觉醒?

周期“消失”的原因

(一)直接原因:疫情冲击

1.经济运行秩序受到冲击。

(1)工业复工不足,经济生产秩序受到冲击。

2022年以来,疫情反复严重影响了工业经济复工情况,企业正常的生产秩序受到巨大的负面冲击,带来严重的疤痕效应。工业复工指数自2022年4月出现了断崖式下降;虽然疫情过后工业复工指数出现趋势性回升,但仍处于低位,即便与疫情期间的2021年相比也仍有较大差距。

(2)居民消费信心不足,消费秩序遭扰。

你的支出,我的收入。生产秩序恢复不完全、工业复工不足意味着居民就业不充分、可支配收入增速放缓。进入2022年以来,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明显放缓,持续处于历史低位。

“疤痕效应”下,收入增长放缓导致了消费者信心下降,至今未恢复至疫情前水平。

消费需求因此受到抑制。至今,我国消费增长缺口仍未得到有效弥补,低于疫情前的潜在增长水平。

消费是整个经济循环中的起点也是终点,只有在合理消费的带动下,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才能正常运转。疤痕效应抑制了居民消费需求,经济循环运转受到影响。

2.库存周期异化反噬需求周期。

经济短周期是由需求的周期性波动与库存的周期性波动缠绕交织在一起形成的。从根本上看,经济短周期的驱动力量在于需求的周期性波动,库存的周期性波动是需求的周期性波动在库存行为上的滞后体现。换句话说,需求周期性波动是“君”,库存周期性波动是“臣”,前者起主要决定,后者是臣服追随的。

尽管库存是需求的滞后反应,是企业为使供给匹配需求变化而相应调整存货量,但企业库存的异常变化也可能会反过来对需求波动产生影响,即库存周期异化对需求周期可能形成反噬。比如进入2022年以来周期的“消失”就部分源于库存的异常。

(1)盲目乐观扭曲了企业的存货投资行为。2020年,我国顶住了疫情冲击,迅速复工复产,走出了一条探底反弹的“V形”曲线,制造业新订单指数更是连续17个月处于扩张区间,使得企业对未来充满信心。率先复工复产使得我国的出口持续走强,在世界出口中所占份额持续上升,极大提振了我国生产企业的乐观预期。

内外需持续向好带来持续增长“幻象”,在乐观预期下我国企业对市场真实需求的感知出现偏差。进入2021年以来,我国工业企业库存快速累积,严重偏离了原来的增长趋势,且持续处于高位。

(2)异化的库存周期反噬了需求周期。进入2022年以来,现实却与市场预期出现了背离,随着美国经济加速下行,海外需求快速下降,导致我国制造业去化压力增大。因乐观预期引致的过度补库存最终因大量积压库存反过来抑制了需求的增长,制造业PMI新订单指数几乎总处于收缩区间。

(二)根本原因:我国经济周期运行的逻辑正在发生变化

1.经济正在经历结构性转型,产能过剩矛盾抑制经济周期性波动。

产业升级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结构性转型的关键时期,经济增长的动能正在从房地产和基建为代表的旧动能向以高端制造、数字经济为代表的新动能转换。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制造业作为产能生产部门如果不能通过调整自身结构适应产能消耗部门的结构变化,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产能过剩问题。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我国经济“部分行业产能过剩”。

一方面,房地产和基建等旧动能增速放缓。在过往的经济周期中,主要由地产、基建带动工业品和消费品的需求,驱使传统周期运行。但2022年初至今,我国房地产和基建增速明显放缓,导致相应产能生产部门周期运行动能转弱。

房地产方面,2022年以来,在房价上涨预期不再、房企现金流恶化导致部分楼盘停工、项目难以交付等影响下,居民购房信心持续走弱,房地产市场需求疲弱加剧、进入深度调整阶段,2022年4月至今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持续为负。

基建方面,我国基础设施投资的主体大多是地方政府及其旗下的各类城投公司,主要是依靠地方政府发力。但随着2022年我国房地产进入调整阶段,土地财政模式难以为继,地方财政收入承压。与此同时,地方政府和地方融资平台在前期高速发展阶段累积的巨额债务也进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