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召开。在中国经济稳中向好的态势越来越明显、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酝酿谋划之际,如何释放中国经济发展潜力、进一步推动经济回升向好成为热议话题。
3月4日,在全国“两会”首场委员通道集体采访活动中,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党校教授韩保江表示,中国经济长期向好势不可挡,关键是要把潜力更充分地释放出来。他建议重点打好五张牌,分别是创新牌、内需牌、改革牌、政策牌和安全牌。
同日举行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大会发言人娄勤俭表示,中国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我们有足够的信心和底气。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将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稳中求进推动立法工作,以高质量立法保障经济高质量发展。
多位代表委员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今年要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以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着力扩大投资和消费,实施好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提振收入预期。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谋划财税体制改革、金融改革等重点领域的改革,同时要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这条底线。
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今年是甲辰龙年,有个成语叫虎跃龙腾,龙年的中国经济就如这成语的寓意,将在去年回升向好取得5.2%经济增长亮眼成绩的基础上,迎来新的腾飞。”韩保江表达了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信心。
刚刚过去的龙年春节假期,我国多地迎来旅游热潮。韩保江说,这充分展示了中国经济实现新腾飞的好势头。除了这个“表层”现象,看好中国经济还有更深的底层逻辑,那就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五大优势”,包括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政治优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优势、超大规模市场的需求优势、产业体系配套完整的供给优势,还有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和企业家的人才优势。
韩保江表示,中国经济长期向好势不可挡,中国经济前景光明毋庸置疑,但关键是如何把这“五大优势”潜力更充分、更好地释放出来。对此,他建议重点打好五张牌。首先是打好创新牌,要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以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实现绿色低碳发展。
被问及如何看待各国在科技领域的竞争时,娄勤俭表示,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带来交叉融合创新、集成创新和应用创新,推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中国主张,开放合作才是探索科学前沿、推动科技发展的正确选择,科技竞技场应遵循科技发展规律,符合市场经济规则。搞“脱钩断链”“小院高墙”只会阻碍全球科技进步,损害全球产业发展,拉大全球发展鸿沟。他透露,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在科技领域的立法主要是科学技术进步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科学技术普及法等三部法律。2023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对科学技术进步法实施情况进行了执法检查。下一步,将研究推进科技创新方面的立法,特别是深入研究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前沿科技领域有关伦理、道德、安全等重要问题,不断完善科技法律体系。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科技创新的一个重要抓手,也是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的一大热词。3月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官微发布《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和发展重点》文章称,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是一项长期任务和系统工程。坚持以实体经济为根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产业升级为方向,着力推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和质变。
“发展新质生产力,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来推动产业发展,同时创新发展模式,增强发展动能。”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鄂尔多斯控股集团总裁王臻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奇安信集团董事长齐向东告诉第一财经,新质生产力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培育新质生产力可以从关键领域和通用领域两方面发力,关键领域适合举国体制,通用领域涉及行业众多。在这个领域只有充分发动数以百万计的民营高科技企业,才能有效实现技术突破、推动成果转化。在助推民营经济发展方面,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还需要出台配套的执行细则,让好政策真正落地起效。
提振居民收入预期
当前需求不足依然为经济的主要掣肘,扩大内需成为推动经济回升向好的关键。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董煜表示,通过好的投资不断去引领和创造新的消费热点,与此同时通过消费的带动作用,也给投资指明方向,使得投资朝着更有回报的方向发展。通过不断找到消费和投资之间的结合点,促进这两项工作之间的循环,整体带动内需提升到新的水平。
3月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业内分析,当前经济的主要压力是宏观总需求不足和微观主体信心不振,扩大有效投资、刺激耐用品消费是稳增长稳信心的重要抓手。推动各类生产设备、服务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鼓励耐用消费品以旧换新,有助于加快投资和消费增速,加快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