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经济在困难复杂局面实现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人,干部能力行不行、水平够不够、方法多不多,起着重要作用。
自2022年6月起,深圳全面开展“万名干部助企行”工作,9200余名干部组成2784个服务小组,首次实现全市4.35万家“四上”企业全覆盖挂点服务。一年多来,深圳通过“助企行”督促干部当好企业“服务员”,一方面推动企业服务从“碎片化”向“一体化”转变,助推企业“加速跑”;另一方面,通过推动党员干部更广泛、深入与企业进行实际接触,刷新了干部对企业发展、产业发展的认识和了解,还通过系列专项培训,提高了干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本领。
企业服务“碎片化”制约经济发展
大到缺少产业用地、生产空间不足、融资渠道不畅、用工成本过高,小到光纤迁改、充电桩设置、食堂经营许可办理、厂区门口积水、大货车难以掉头、缺少通勤交通线路……企业发展面临的困难涉及方方面面,不论大事、小事,对企业来说都是影响发展的难事。但政府对企业的服务长期处于“碎片化”各管一段模式,很多企业愁难急盼的事情不易获得快速高效解决,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发展速度和信心。经济下行压力下,这一问题愈发凸显,制约经济发展。
其中,政策信息传达不畅便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记者调研了解到,由于发布政策信息的部门多,很多企业并未充分掌握政府发布的各类政策信息,导致大到业务发展、补贴申请,小到产业配套优惠住房申请、员工子女入学保障名额申报等都存在较为明显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另外,“碎片化”服务也导致“跨部门”诉求难以解决。“企业期待政府提供长期、稳定、全面、实用的服务。”深圳市宝安区副区长李宏涛说,企业的诉求是多样的,无时无刻的,很多时候还是复杂的。
但一个职能部门只能解决涉及自己职能的事情。深圳市中小企业服务局局长吕哲说:“企业眼里只有一个政府,只想找一个人来帮他解决所有问题。可政府各部门有很清晰的职能界限,服务企业像‘铁路警察’各管一段。而很多复杂的企业问题需要政府部门之间形成合力才能解决。”
“哪个地方能解决好这些事,哪个地方就能吸引企业、留住企业,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深圳市委组织部部长程步一说。
为了破解这些问题,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助推企业信心增长,深圳市委组织部2022年6月起开展“万名干部助企行”工作,9200余名干部组成2784个服务小组,首次实现深圳建市以来每一家规上企业都有服务小组和挂点干部。服务小组走访了解企业诉求,通过多部门联动方式,加速解决让企业烦心的难题,助力企业加快发展。
推动企业服务向“一体化”转变
为了让“助企行”切实发挥收集和解决企业诉求的作用,深圳市创新“助企行”落地机制,推动企业服务从“碎片化”向“一体化”转变。
首先,搭建前端3人服务小组,定点收集企业诉求。“每周五,我们小组都会去走访挂点企业。”龙岗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张涛说。由局处级干部担任首席服务专员,市、区干部搭配组成3人服务小组,每个小组挂点10至15家企业。服务小组走入企业面对面了解情况,提供个性化服务。将企业诉求按融资保障、产业空间等9个方面细化为42类事项,明确干部挂点服务企业工作流程。
其次,设立中台调度专班,解决跨部门协调难题。“我们小组收集到的企业诉求,80%的问题不是我们局能解决的。”坪山区发展和改革局局长黄堃说。企业诉求涉及方方面面,为解决跨部门难题,深圳调动工信、发改、企服等部门力量,建立市、区两级“助企行”秘书处,发挥10个经济运行调度行业专班作用,统筹调配市、区、街道各层级干部力量、干部资源,打通工作网络。吕哲说:“企业遇到问题,不用再去想应该向哪个部门反映,都可以向服务小组反映。”
第三,采取“亮灯”机制,强化考核约束。为防止“助企行”走过场,让干部急企业之所急,解企业之所困,除了加强常态化督办调度外,深圳还建立诉求办理时限“红绿灯”机制,逐周逐月盘点、梳理,出台挂点干部奖惩措施,定期选编服务企业优秀案例,营造紧抓快办、比学赶超服务氛围。
最后,发挥数字化优势,提升服务效率。除了线下走访,深圳还依托“深i企”APP为“四上”企业逐户建档,建立企业诉求线上提出、服务小组实时接收、办理进程实时可视、办理结果实时回复、服务效果实时评估的企业诉求办理闭环机制。为打通政策传递“沙滩流水不到头”的最后一米,各区还结合自身情况推出“一键查可享政策”“一张政策清单”“免申即享”等线上服务,让政策发布从“简单挂网”向“精准送达”转变。
当好“服务员”助力企业“加速跑”
记者在采访中感到,“助企行”着力点在事,目标点是人,根本宗旨是让干部当好企业的“服务员”,激发干部发展经济的斗志和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助推企业“加速跑”,助力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展望一年多的发展经历可以看到,“助企行”已成为培养打造懂经济、懂政策、懂产业、善谋划、善沟通、善协调的干部队伍的有效平台。
一是转思维,从“摊派任务”到“培养干部”。南山区企业发展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