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着力点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
时间:2024-02-29 00:00:00来自:经济参考报字号:T  T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求,要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发展。新型工业化是发展实体经济的重要基础,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积极研究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突出新型工业化建设的新路径、新动能、新价值、新产业和新安全,准确把握建设着力点,加快提升创新能力,深入推进信息融合,全面实施绿色发展,有效维护产业安全,有力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构筑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

新型工业化的新路径

随着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需要准确把握新型工业化建设的时代背景、国际态势和一般规律,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汇聚强大推进力量,加快制造强国建设,努力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支撑。

新型工业化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和基本前提。我国是拥有14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既不能重走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发展的弯路,也不能走我国传统工业化发展的老路。要遵循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普遍规律,立足我国国情,根据新型工业化效率源泉、生产要素、组织形态、约束条件等新特征,坚持走中国特色、中国场景和中国语境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更好地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奠定基础。

面对科技革命风起云涌,产业变革趋势如火如荼,既要科学分析新型工业化建设面临的国际态势,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体制优势,沉着应对和改变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又要善于抓住新型工业化建设的难得机遇,发挥我国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创造新需求开辟新赛道催生新产业。要把高质量发展贯穿新型工业化建设全过程,促进制造强国同数字经济、产业信息化等深度融合,巩固全球最完整的产业体系,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提高我国全球产业分工地位和竞争力。

推进新型工业化既要遵循世界工业化强国建设一般规律,发挥工业经济增长的核心引擎作用,稳定宏观经济大盘的关键作用,提升科技创新支撑工业高质量发展比重。又要立足我国实际,主动用好国内国际市场两种资源,全面把握工业化与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建设并联交汇,工业化与城镇化相互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良性互动的新发展格局,大力推进工业绿色化发展,促进各地区优势互补,各类企业竞相发展,不断增强新型工业化建设活力,推动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以工业高质量发展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

新型工业化的新动能

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我国作为科技创新投入大国和技术产出大国,科技创新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新型工业建设关键变量,需要不断增强新型工业自主可控能力、创新引领能力、供应链管控能力和国际合作能力,抢占技术制高点和发展新赛道,为推动经济增长、保障物质产品供给、带动产业升级提供重要保障。

一是不断增强新型工业化自主可控能力。要主动把握跨学科、跨领域的集成创新,催生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越来越多的趋势,围绕核心基础技术、关键前沿技术和超前未来技术等,完善产业自主创新体系,强化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创新和工程应用工作,坚持走自主原创引领的新道路。加快推进基础技术、基础材料和基础工艺自主化进程,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互动融合,提高人工智能、区块链、量子通信和无人驾驶等未来产业领域的新技术供给。推动适应产业链上下游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产品服务,提高商业银行对中小微企业的贷款比重,培育产业链领军企业、专精特新和“小巨人”企业发展。

二是不断增强新型工业化创新引领能力。加大新型工业化的共性技术投入,推动创新资源向各类企业和创新主体投入,加大基础技术和前沿技术研发重点投入,锻造技术长板,培育非对称竞争优势,为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做好技术储备。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优化配置创新资源,加强科技基础能力建设,加快形成国家实验室体系,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重大学科装置、产业验证平台,引进各类创新主体参与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改变主导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迈向全球高端价值链。

三是不断增强新型工业化供应链管控能力。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找准产业链供应链的薄弱环节和“卡脖子”技术,制定差异化、精准化的行业政策,加大技术供给力度,补齐产业发展短板,畅通产业链供应链。加大高端装备、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和新能源等技术布局,前瞻布局和超前发展一批未来产业,探索新型商业模式。打造中国制造名片,培育一批中国品牌,重点培育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智能穿戴等信息产品,提升服装箱包、食品饮料和玩具文具等消费品质量,提高汽车、新能源汽车和家居家装等耐用品市场占有率。

四是不断增强新型工业化国际合作能力。要瞄准世界前沿产业,提前布局未来技术,加快推进我国由“世界工厂”向“世界创新中心”转变,营造世界技术孵化环境,形成世界级技术交易市场,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