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024年以来,我国宏观政策逆周期、跨周期调节的力度进一步增强,其中货币政策密集出台的节奏和幅度超出市场预期,尤为引人瞩目。
1月24日,央行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向市场提供长期流动性约1万亿元;2月9日,央行公布1月份金融数据,表内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量规模均高于去年同期;2月20日,央行宣布5年期以上LPR利率从4.2%下调至3.95%,降幅为近年来最大。随后,国内中小银行纷纷下调存款利率。
货币政策超预期的原因
为实现2024年的政策目标,货币政策需要更好满足市场方方面面的较强需求。
一是政府发债需要得到市场资金的支持。无论是国债还是地方债券,发行后都需要金融机构等市场参与方的积极认购,约80%的政府债券为银行购买,继续营造流动性合理宽松的市场环境,有助于金融机构更好地支持相关债券的发行。
二是实体经济融资成本需进一步降低。贷款利率下行可进一步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尤其是中长期融资成本,减轻企业负担,从而更好地满足企业中长期的发展需求。
三是扩大内需离不开真金白银的投入,降准、降息意味着会有更多资金流入投资和消费领域,以获取更高的投资回报和消费获得感。尤其是国家中长期重点建设项目,包括水利设施和新基建领域,需要金融给予有力支持。
四是房地产市场的合理融资需求应得到有效保障。一方面,调降增量和存量房贷利率、降低首付比例、提高个人住房贷款额度等,有助于更好地满足居民的刚性和改善性购房需求;另一方面,如果房地产企业可获得的融资规模增加,融资成本下降,则房企的偿债压力将显著降低,相关金融风险可以得到缓释,有助于房地产行业逐步企稳。
五是资本市场信心提振亟需流动性支持。近阶段我国资本市场承受了不小的挑战,对市场信心和预期带来了压力。从历史经验看,资本市场信心恢复需要流动性支持,这主要依靠金融体系。降准、降息将为资本市场带来更多的流动性支持,尤其是对银行、房地产、制造业和消费业等板块上市公司有积极促进作用,对提振投资者信心形成利好。
六是推动银行更有意愿和能力去投放信贷资金。存款利率下行可降低银行吸收社会资金的成本,而降准则有助于银行业机构释放低可贷资金规模,提高银行的放贷意愿和能力。
2024年货币政策尤其需要更好地配合财政政策发力。2024年我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将双扩张,共同适度发力。总量上,积极的财政政策能发挥乘数效应扩大总需求,稳健偏松的货币政策可通过货币信贷、利率等政策作用于经济,二者协同发力相辅相成创造宽松的宏观政策空间,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共同助力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在两者的政策协同中需要解决好的关键问题,就是货币政策的扩张如何与财政政策的扩张更好地匹配。匹配得完善和良好,财政投入资金就可以拉动数倍的社会资源对经济运行各领域进行投入,宏观政策的双扩张效应就能更好地满足经济运行的实际需要。
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2024年我国仍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总体基调是“适度加力、提质增效”。2023年末,中央推出了万亿元国债。鉴于新的万亿国债是从2023年四季度才发行,主体部分可能要在2024年一季度发行完毕,其政策效果将主要在2024年得到释放。这不仅是财政政策资源投入带来的扩张,同时也从中央财政的角度释放了积极信号,表达了政府在2024年要推动经济增长的决心和目标。鉴于中央财政状况良好,财政部门还可从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等调入一部分资金,必要时财政赤字规模有能力进一步追加。
我们预测,2024年最终实际赤字率很可能达到或超过3.8%;同时,2024年中央增量财政或准财政工具推出的可能性较高,不排除追加发行30~50年期的超长期特别国债。
在地方财政层面,预计新增地方专项债额度为4万亿元左右,用于偿还地方存量债务的特殊再融资债券可能发行1.5万亿元左右,有较大可能会高于2023年的水平。在财政政策扩张程度明显加大的情况下,货币政策需要配合好财政政策,同步实施相应力度的扩张,在熨平日常财政收支的影响、支持政府债券集中发行、满足国家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金融需求、支持设立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等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货币政策适度发力的外部环境正在有所改善。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世界经济将步入疫情结束后的第二个运行阶段,呈现出一系列新变化、新特征:全球通胀压力逐步减缓、美欧经济增长不同程度下行、美欧货币政策将由紧转松等。据预测,2024年年中或三季度,美联储可能开启首次降息,全年可能降息3~4次,约75~100个基点左右;2025年可能进一步降息200个基点。尽管近几个月来,美国通胀下行比市场预期稍慢,但继续下行的趋势没有改变,离2%的核心通胀目标仅有不到2个百分点的差距,美联储联邦基金目标利率早晚会下调,只是时间问题,中美利差水平将趋于收窄。国际经济环境可能会出现有利于我国的变化,国内宏观经济政策尤其是货币政策受到外部掣肘的影响将会削弱。外部环境的改善将为我国货币政策更好地“以我为主”、更好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