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促消费扩内需政策组合拳持续显效,带动我国消费市场稳健复苏,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显著增强
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且持续扩大,消费增长空间巨大;服务消费、银发消费、数字消费、县域消费需求有望加快释放,打开消费增长新空间,推动消费结构升级
2024年,激发有潜能的消费应从四方面发力,提升其在扩大内需中的主动力作用。一是培育壮大新型消费,大力发展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二是稳定和扩大传统消费,提振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等大宗消费。三是强化就业优先政策,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四是多措并举优化消费环境,激发消费意愿
一、2023年消费市场持续恢复回升
2023年,促消费扩内需政策组合拳持续显效,带动我国消费市场稳健复苏,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显著增强。其中,服务消费发挥引领消费复苏的“龙头”作用,线上消费和数字消费创新保持活跃,智能化、绿色化带动商品消费加快升级,不同消费群体呈现出差异化的消费诉求。
(一)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日益凸显
2023年,我国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相继出台了《关于释放旅游消费潜力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的措施》《关于促进家居消费若干措施的通知》等一系列提振消费的政策措施,为消除消费障碍、促进消费潜力释放提供政策保障,推动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后消费稳步复苏。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47万亿元,达到47.15万亿元,创下历史新高,比上年增长7.2%。2023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82.5%,拉动GDP增长4.3个百分点,超出资本形成总额2.8个百分点,弥补了由于国际贸易下滑带来的外需疲弱的影响。我国以消费为主导的内需发展格局基本形成,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增强。
(二)服务消费发挥引领消费复苏的龙头作用
随着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和促消费政策落地显效,集聚性、接触性服务消费得到较快释放,餐饮、住宿、文旅、体育等服务消费市场呈现较快复苏态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服务零售额比上年增长20%;服务零售额增速高于同期商品零售额增速14.2个百分点。其中,餐饮、住宿等服务消费表现亮眼。2023年,全国餐饮收入比上年增长20.4%,限额以上住宿业单位客房收入实现两位数增长,全国电影票房收入比上年增长82.6%。2023年,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增长14.4%,占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达45.2%,比上年提升2个百分点。
(三)线上消费和数字消费创新继续保持活跃
线上消费增速快于线下消费,网上零售额占比有所提升。2023年全年,全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8.4%,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个百分点,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7.6%。随着数字经济不断发展,直播带货等新消费模式更加成熟,兴趣电商、即时零售、闪购等新模式加快发展,持续为消费市场注入新的发展动能。商务部发布数据显示,2023年前三季度,170家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中的151家建立了直播基地,全国直播电商销售额达1.98万亿元,占网络零售额的18.3%,拉动网络零售额增速7.7个百分点。
(四)智能化、绿色化带动商品消费加快升级
商品消费在保持总量稳定增长的同时加快向智能化、绿色化升级。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汽车产销同比分别增长11.6%和12%,产销量创历史新高。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销同比分别增长35.8%和37.9%,市场占有率达到31.6%,高于上年同期5.9个百分点。在全球手机销量连续多月下行的背景下,我国通讯器材类同比增长7.0%。此外,2023年,金银珠宝类、体育娱乐用品类等消费升级类商品亦实现较快增长,增速分别达13.3%和11.2%,均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
(五)不同消费群体呈现出差异化的消费诉求
当前,消费市场持续恢复提升,消费升级趋势明显。特别是不同年龄、不同收入水平、不同健康状况、不同偏好的消费者呈现出日益多元、细分的消费诉求。胡润研究院发布的《2023胡润中国新零售白皮书》显示,2023年居民对于品质升级的需求不变,但更重视真实需求,不同消费群体行为差异较大。Z世代(18岁至28岁)对即时性要求更高,喜欢探索未知,Y世代(29岁至43岁)注重体验,X世代(44岁及以上)注重绿色可持续。总资产在千万元以上的高净值人群,热衷于购买电子产品和体验前沿科技。京东消费及产业发展研究院发布的《京东2023年度消费观察》显示,2023年体育消费市场中不同群体的喜好存在明显差异,年轻人开启慢节奏运动,带动相关品类成交额增长,比如太极棍、太极剑的成交额同比增长超过10倍;高净值人群热衷极限运动,带动了潜水面镜、溯溪鞋、滑水板等品类的成交额快速增长,成为我国运动消费市场中新的增长极。
二、2024年多重因素支撑消费稳定向好
我国拥有14亿人口、4亿以上中等收入群体的超大规模市场,加之人口结构转变、数字中国建设、新型城镇化进程推进,服务消费、银发消费、数字消费、县域消费需求有望加快释放,打开消费增长新空间,推动消费结构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