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新目标,成为比成功更重要
时间:2024-02-19 00:00:00来自:第一财经字号:T  T

春节后开工第一天,你的新年目标设定好了吗?据福布斯杂志的一项统计结果显示,几乎每个人都会在新年伊始许下愿望,但通常只有8%的人实现了这些目标。那么,我们还有必要在新的一年立下flag吗?中国还有句古话叫做“事以密成”,我们应该公开自己的新年目标,还是要偷偷努力,然后惊艳所有人?

接下来,我会从心理学的角度,打破大家常有的关于目标设定的一些迷思。请你放心,这不是一篇教你自律的鸡汤文。

01

问题一:是否应该设立新年目标?

答:目标,有比没有好

01

新年目标设定是一项浪漫又美好的仪式,因为目标是连接现在和未来的桥梁。心理学研究指出,目标包含三大部分:人们对于现实不满意的部分,对未来理想化的自我的信念和期待,以及个体想要改变和实现的动力。通过定义可以看出,它给我们一种意义和目的感,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让我们感兴趣并投入其中,所有这些都有利于提升我们在新一年的整体幸福感。

02

目标设定会带来一种非常健康和积极的情绪:希望(hope)。希望的定义是,个体追求目标时拥有的精神动力(指向目标的活力)和追求成功的路径规划(指向目标的计划性)的总和。希望是人们心理资本的重要构成部分。正如著名积极心理学家Snyder曾经说过:希望是“心灵之彩虹”。大量心理学研究表明,希望会给我们的心理、生理以及工作带来积极的影响。

在心理上,临床心理学研究发现,希望和心理健康密切相关,希望与抑郁和狂躁是负相关的。在生理上,希望甚至和高血压以及呼吸道疾病是负相关的。在一个有趣的实验中,Snyder发现当被试者具有较高的希望情绪时,他们把手放在冰冷的水中,更能忍受冰冷带来的疼痛感。在工作中,Unger的研究团队通过回顾近40年的创业实证研究总结道:希望和创业者的创新表现以及创业企业的成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Luthans和Youssef发现,企业领导的希望与部门的绩效、员工满意度以及员工的留存率之间有正向的关系。

建议

享受目标设定的仪式感,设立符合内在动机的目标

既然目标的设定帮助我们连接现在和未来,我建议大家还是要设立新年目标,尽情投入畅想未来的积极情绪中。但是我们不要流于目标设定的形式主义,随波逐流,用他人的期望来定义自己的目标。

根据自主性支持理论(SDT)建议,人们对于那些有着外部动机的目标,即为了寻求他人的认可和肯定而设定的目标,很难坚持和实现,即使实现了,也无法感受到真正的满足感。比起为了寻求外部的肯定而设定的目标,符合内在动机的目标更能激发自己的动力,因为这些目标与一个人的真实自我、兴趣和价值观是一致的。我们很容易为了社会和家人的期望而去设定自己的人生目标,比如30岁一定要结婚,为了父母一定要考公考编,为了追回前男友一定要瘦身,为了向别人证明自己一定要让公司上市,等等。

心理学家Lyengar和Lepper做过一个经典的实验,在实验中,他们邀请了7~9岁的美国儿童以及华裔儿童玩拼图的游戏。在玩游戏之前,他们把这些儿童们分成了两个实验组,一组儿童自由选择想要玩的拼图游戏,一组儿童由母亲来指定一种拼图游戏,拼图游戏的难度和内容都是相似的。实验结果发现,美国儿童在自己选择的游戏中表现得更出色,而华裔儿童在母亲指定的游戏中表现得更出色。这个实验说明了社会期望对于华人的重要性。然而,在新年之际,我希望大家能扪心自问:这个目标是否真正符合你内心的渴望和追求?你是否愿意为之投入时间、精力去实现?

著名心理学家荣格说过:"Yourvisionwillbecomeclearonlywhenyoucanlookintoyourownheart.Wholooksoutside,dreams;wholooksinside,awakes."(只有当你看向你的内心时,你的愿景才会变得清晰。那些向外看的人,做着梦;向内看的人,觉醒着。)

02

问题二:是否应该公开自己的新年目标?

答:目标,不发朋友圈比发朋友圈好

有了目标之后,需要官宣吗?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我建议你不要官宣。

01

目标官宣后会有种已经完成一半的“飘飘然”的幻觉。心理学家Gollwitzer发现,向他人公开自己的目标后,人们会认为自己快要成功了。Peter在他的实验中发现,将目标大声说出来的实验组对象,平均33分钟就放弃了目标;而在对目标保持沉默的实验组,人们45分钟后还在朝目标努力。针对这一现象,心理学家Lewin解释,大脑会误以为“说过就代表做过”。

02

目标变成了“人设”。我们常常在朋友圈看到有些人嚷嚷着要当瘦身达人,有些人要成为成功的创业者,还有些人要成为优秀的心理学家。心理学家Gollwitzer将这类宽泛的目标,定义为身份相关的目标,即我们常说的“立人设”。这种类型的目标,即使我们什么都不做,只需要他人简单的点赞和认可,我们内心就会觉得“哇,他们都认可我符合这样的人设,我很开心。”有了这种满足感,我们就失去了继续实现这个目标的动力。于是大家看到,那些公开立志瘦身的人,往往并没有管住嘴、迈开腿。

03

目标一官宣,外界的监督压力倍增,不如干脆“摆烂”。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