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科技创新注入金融活水扎实推进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
时间:2024-02-07 00:00:00来自:上海证券报字号:T  T

主持:马嘉悦毛佳慧王敬博

圆桌嘉宾:

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改革创新研究所所长王果

上海国有资本运营研究院院长罗新宇

熙诚致远私募基金管理(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许峻铭

海通并购(上海)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陈超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期印发的《浦东新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3—2027年)》(下称《方案》)提出,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开放创新生态。

如何为科技创新注入金融“活水”,引领产业升级,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本期“上证圆桌”邀请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改革创新研究所所长王果、上海国有资本运营研究院院长罗新宇、熙诚致远私募基金管理(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许峻铭、海通并购(上海)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陈超,对上述问题展开探讨。

科技创新策源功能持续增强

上海证券报:《方案》提出,完善科技创新体系。近年来,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取得了哪些进展?

王果:近年来,上海持续增强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取得了显著进展,体现为“三个高”:

一是高能级创新主体担当起科技创新先锋力量。高校院所、新型研发机构、科技企业等创新主体作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主力军,发挥源头创新作用,尤其是一批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在上海布局,以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推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二是高水平科技供给彰显创新策源能力。无论是在基础研究领域的原创性科研突破还是科技成果促进新兴产业发展,上海一批高能级科技创新成果体现了创新策源能力在持续增强。比如,在产业创新方面,针对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的技术创新不断取得新突破。

三是高效能科技治理营造优质创新生态。上海持续加速科技金融深度融合,一批创新型科技金融产品精准赋能“硬科技”发展,同时不断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努力建设全球创新创业最佳首选地。

罗新宇:一是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框架基本形成。

二是上海科创中心实力不断提升。上海全社会研发投入从2012年的679亿元增加到2023年的2078亿元,增长超两倍,研发投入强度从3.3%提升至4.4%,居全国前列。2023年上海-苏州科技集群高居全球“最佳科技集群”第五位。一大批科创类成果持续涌现,多个首创诞生于上海。

三是科创中心功能全面跃升。近年来,一大批科技创新政策和体制机制改革加快落地,创新氛围日趋浓厚,创新环境持续优化,全球创新资源要素加速集聚上海,围绕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和新能源汽车等形成了一大批产业集群,从制度优化到科技创新再到产业发展,形成了良性的创新驱动循环。

许峻铭:从“天时、地利、人和”三方面来看:

天时方面,上海持续优化创新创业生态,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创新、支持创业,并不断通过优化营商环境,降低创新创业门槛,提供融资支持等方式,吸引了大量优秀人才来沪发展,形成了充满活力的创新创业生态。

地利方面,上海各区结合自身区位特点与比较优势,走出了一条“形散神不散”的发展路径,以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等为代表的科技园区,汇聚了一大批高科技企业,形成了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人和方面,上海是科技人才聚集高地,科研实力一直很强,上海的科研机构和企业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产生了一大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研成果,聚焦国内外前沿领域。例如,上海交通大学在航空航天、材料科学、信息科技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复旦大学在生物医学、新能源、新材料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陈超: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方面,上海强化基础研究与关键核心技术超前布局,同时前瞻布局新赛道和未来产业,推进集成电路全产业链发展、生物医药研发和产业化发展,以及人工智能产业融通创新。

在实践中,产业政策和金融政策对于科创企业来说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政策保障带动了重点产业的集群效应,使得科创企业的产业链、供应链更加完备;另一方面,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鼓励通过股权投资支持产业发展的政策引领下,上海面向科创企业提供金融服务、股权投资、并购服务的机构数量日益增多,管理资本规模逐渐增大,逐步形成了对科创企业天使投资、风险投资、产业投资、并购投资的全周期投资支持,帮助不同阶段的科创企业加速发展。

增加科创板吸引力

上海证券报:《方案》提出,研究适时推出科创板期权产品。这将如何助力科创领域进一步发展?

王果:适时推出科创板期权产品,体现了进一步将金融资源用于促进科技创新的导向。推出科创板期权产品,一方面是进一步完善科创板产品体系,充分发挥科创板改革“试验田”功能,通过金融产品创新为投资者提供更加多样化的风险管理工具,从而吸引更多中长期资金进入科创板,有助于科创板市场持续健康发展;另一方面是更好助力资本市场支持科技创新发展,针对科创板上市企业的特征,研究推出相关金融期权产品,引导资金向“硬科技”领域汇集,更有力激发企业科技创新的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