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宣布万亿降准
中国人民银行1月24日宣布,自2月5日起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自1月25日起分别下调支农再贷款、支小再贷款和再贴现利率各0.25个百分点。
“我国目前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平均水平为7.4%,与国际上主要经济体央行相比,空间还是比较大的,这是补充银行体系中长期流动性的一个有效工具。”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当日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存款准备金率下调0.5个百分点,将向市场提供长期流动性约1万亿元。
央行宣布降准对市场情绪形成进一步支撑。1月25日,截至收盘,上证指数涨3.03%,创下2022年3月以来最大涨幅,重返2900点上方,收报于2906.11点;深证成指涨2%,收报于8856.22点;创业板指涨1.45%,收报于1720.78点。
【点评】此次央行降准,释放积极稳增长信号。本次降准幅度达到50BP,较2022年以来的历次降准幅度增加一倍,超出市场预期。货币政策支持实体经济力度明显加大,释放出央行推动经济回稳向好的决心,有助于经济加快恢复,提振市场对经济复苏与企业盈利改善的预期。
过去几年,与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大放大收相比,中国的货币政策操作比较稳健,货币政策调控和传导机制也不断丰富完善,为可持续地支持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展望未来,我国货币政策仍然有足够的空间。
统计造假迎来强监管
日前,党中央印发修订后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将“统计造假”纳入违反党的工作纪律有关条款,对直接责任者和领导责任者将依据情节严重程度给予警告直至开除党籍的处分。
国家统计局相关负责人就此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统计造假是统计领域最大的腐败,此类造假行为严重违反统计法,严重影响统计数据质量,干扰甚至误导宏观决策,违背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和求真务实工作作风,损害党和政府公信力。统计造假被纳入《条例》处分范畴,对于防治统计造假、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端正党风政风、促进统计事业高质量发展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1月24日召开的全国统计工作会议也明确,今年将把统计数据真实准确作为统计部门最重要的政绩,巩固拓展统计造假专项治理行动成效,扎实开展统计督察,加快推进刚性制度建设,推动统计监督与其他各类监督贯通协调。
【点评】统计数据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依据,虚假数据不仅严重影响中央政策制定的科学性,也会极大损害政府的公信力。近年来,中央发布多个文件防治统计造假、提高统计数据质量。但现实中,统计造假的现象仍屡禁不绝。究其原因,还是一些领导干部错误的发展观、扭曲的政绩观在作祟。此次将统计造假纳入党纪处分,将极大强化防治统计造假的制度刚性和纪律约束,为防惩统计造假问题提供坚强纪律保障。
住建部明确地方抓紧研究房地产项目名单
1月26日,住建部召开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部署会,明确加快推动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落地见效,支持房地产项目开发建设,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会议强调,针对当前部分房地产项目融资难题,各地要以项目为对象,抓紧研究提出可以给予融资支持的房地产项目名单,协调本行政区域内金融机构发放贷款,精准有效支持合理融资需求。资金要确保封闭运行、合规使用,坚决防止挪用。省级层面要跟踪监测落实情况,加强督促指导。国家层面将建立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项目信息平台,实行周调度、月通报。
1月初,住建部和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印发“关于建立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的通知”。根据通知,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由各地级及以上城市建立由城市政府分管住房城乡建设的负责同志担任组长,属地住房城乡建设部门、金融监管总局派出机构等为成员单位。
协调机制根据房地产项目的开发建设情况及项目开发企业资质、信用、财务等情况,按照公平公正原则,提出可以给予融资支持的房地产项目名单,向本行政区域内金融机构推送。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评估协调机制推送的支持对象。
【点评】不同于以往的房企白名单,协调机制创新点在于融资支持的对象是项目而非企业。有分析认为,房地产企业集团公司出现债务风险,不代表其所有的房地产项目都有风险。以项目为载体给予融资支持,避免了金融机构对债务违约房企的所有项目搞“一刀切”。在新协调机制下,由城市政府牵头协调,指导本行政区域内金融机构与本行政区域内的房地产项目对接,增强了房地产金融支持政策的精准性、延续性和协调性,将有助于扭转目前部分银行金融机构对房企的避险行为,更加精准支持、更好满足房地产项目合理融资需求,切实维护购房人合法权益。
经营性物业贷可用于偿还存量房地产贷款
1月24日,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金融监管总局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做好经营性物业贷款管理的通知》(下称《通知》),首次对商业银行经营性物业贷款业务进行明确。
在用途方面,《通知》放宽了房企贷款使用范围,明确2024年底前,对规范经营、发展前景良好的房地产开发企业,除发放经营性物业贷款用于与物业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