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上海交通大学样本:一碗汤的工夫,科学家变身创业家
时间:2024-01-23 00:00:00来自:上海证券报字号:T  T

近日,上海循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宣布完成近2亿元A轮融资。这家成立于2021年的公司,系上海市首个由高校和教授共同以无形资产作价入股的生物医药科技型初创企业,创始人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教授刘俊岭。

刘俊岭是国家成果转化机制改革的受益者之一。2023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更新了一份科技成果转化月度“成绩单”:2家“交大系”创业企业完成上市,另有22家“交大系”创业企业收获融资,其中绝大多数为“硬科技”企业。令人意外的是,这24家企业创始人中,频频出现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的身影。

依托上海交通大学试点职务科技成果赋权、专项扶持、生态培育的“一站式”科技成果转化体系,越来越多科学家积极转型创业家,高校科技成果“不能转、不敢转、不愿转”的局面得到扭转。

上海证券报记者从上海交通大学获悉,截至目前,学校教师直接持股的科技创新企业163家(不含衍生企业),总体市场估值超1200亿元,其中15家拟申报IPO。

赋权“松绑”

唤醒“沉睡”的专利

最近,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教授沈国峰在校园里“火”了:他创办的上海沈德无创时代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沈德无创时代”)宣布获得2亿元的D轮融资,这是近三年来公司第四次获得融资,累计融资总规模近4亿元。

从科学家到创业家,沈国峰将中国工程院院士陈亚珠团队的重大科研成果实现产业转化,推出国产磁波刀,填补了国内市场空白。但在十年前作出创业选择时,沈国峰犹豫了很久。最终,陈亚珠的一番话打动了他:“上海交通大学培养的优秀学生,却没有真正服务国产高端医疗器械。我国最顶级的科研团队的技术,不能只放在实验室里,最终变成一堆废铜烂铁。”

这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普遍面临的困境:团队建了,论文发了,专利有了,却鲜有科学家推动成果产业化。记者多方采访获悉,一大掣肘是科技成果的所有权。

“高校科研成果属于国有资产,一旦转化失败,团队和高校可能面临国有资产流失的风险。对教授们来说,这条路上坑太多、风险太大,不如发几篇论文来得实在。”一位业内人士坦言。

这种担忧不无道理。创业十年间,沈德无创时代六次面临资金链即将断裂的窘境。其间,上海交通大学持续创新成果转化模式,逐步砍断束缚科研人员的“绳索”。2020年,上海交通大学获批全国首批“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单位,探索首创“赋权+完成人实施”新途径,支持教师创业成果转化。

“通过探索新模式,上海交通大学将科研成果70%的所有权份额赋予科研团队,剩余的30%份额归学校所有。学校根据协议,将30%的份额转让给科研团队,团队拿到科研成果的全部产权以后,投入创业公司,吸引社会资本,进行成果转化。”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朱新远说。

这些探索,让沈德无创时代驶入发展“快车道”。“我们在前期进行了知识产权的转让。上海交通大学对这些项目进行了充分的尽职调查,并出具了合规化的证明,让转化团队和项目投资人没有后顾之忧。”沈国峰表示,目前,沈德无创时代已取得100余项专利和软件著作权等核心知识产权,并在多个国家布局专利,构建了技术护城河。

沈国峰是上海交通大学“创业型科学家”的缩影。据悉,2020年至2023年,上海交通大学成果转让、许可、作价投资合同总额超40亿元,是改革前的6倍;2023年技术开发、咨询、服务等产学研合同额超27亿元。学校采用完成人实施的教师创业企业80多项,企业整体市场估值已超300亿元,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全程陪伴

给教授聘请“创业导师”

“学术圈和投资圈、产业圈之间,语言体系、底层逻辑都不一样。”2022年,上海交通大学系统生物医学研究院副院长、教授陶生策成立了抗码(苏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抗码生物”)。尽管在攻读博士学位时,陶生策就参与了导师的科研成果转化,对基于科研成果的创业并不陌生,但到了自己创业时,他发现困难远比想象中多。

突破了高校科研成果“不能转”的机制瓶颈,如何帮科学家解决“不敢转”的现实困难?

“近年来,中国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积累了很多科研成果,但总体而言,这些科研成果还很难破解‘卡脖子’问题。这是因为,高校的科研创新与企业的实际需求没有很好地衔接。”朱新远说。

2022年,上海交通大学发起了一项颇具想象力的计划——“天工计划”,为入选计划的科学家聘请实战经验丰富的“创业导师”,并邀请多位各个知识领域“名师”开展创业培训,提升科学家创业成功率,培养一批复合型跨界人才。

以陶生策的创业项目为例,通过双向选择,学校为陶生策匹配了安杰世泽律所合伙人蔡航作为“创业导师”,为他补上知识产权这块短板。

帮助科学家获得融资也是“天工计划”的任务之一。在“天工计划”的私董会、融资服务等助力,抗码生物于近期收获了来自薄荷天使基金、菡源资产等机构的天使投资。

上海交通大学菡源资产投研总监顾冰表示,通过与上海交通大学“未来产业母基金”共同构成“组合拳”,截至2023年11月,已有9家加入“天工计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